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23年中医药杏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相关报道

尹艳林: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 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2023年11月21日 11:42 | 作者:尹艳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inary_middle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认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大举措。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文化强国,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是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多元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亟须通过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繁荣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国传统文化。

二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目前,我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起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起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起核心作用。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将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中医药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个产业发展模式仍较粗放,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精深加工不够,产业链条较短,产业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产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

新时代,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要在“中医药+”产业融合上多做文章,促进中医药产业跨界延伸。可重点把握以下领域:

一是“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弘扬和普及中医药文化,需要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创作高质量的中医药图书、纪录片、影视剧以及各类新媒体产品,打造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文化节目和中医药动漫作品。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推出一批中医药历史文化专题展览,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中医药+健康养生”融合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多元化需求转变。中医药在慢性病调养、亚健康预防方面有显著优势。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创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发展。

三是“中医药+保健食品”融合发展。我国具有利用既是药材又是食材的物质来养生保健的传统。发挥中医药综合调理的文化优势,突出药食同源特色,开展跨领域创新,发展中药功能食品、特殊功效化妆品、特医食品等大健康产品和适老产品,打造满足市场需要的中医药保健食品产业链。

四是“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生态资源和中医药资源,开发高端医疗、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等系列产品,开发以中医药种植基地、中医药工厂为主体的中医药观赏、体验型旅游项目及旅游景区,培育新业态,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链。

五是“中医药+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大力推广中医特色医养结合,开展老年病及相关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让老年人享受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养老服务业发展。

弘扬杏林精神,加快庐山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江西省庐山市作为杏林文化发源地,近年来,认真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上做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要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构建江西“南有药都、北有杏林”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搞好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围绕一二三产业布局,谋划好中医药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开发、销售和服务,避免盲目性。充分发挥庐山文化名山、旅游胜地、康养温泉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杏林文化资源,布局好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二是选好项目。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到项目上。要开发一批休闲度假、中医药康养、温泉疗养等特色项目,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加速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以杏林文化为载体,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康养小镇。

三是吸引人才。促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要优化人才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创新引进方式,多渠道多模式引进人才,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的服务保障,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打造品牌。“杏林”是中医药的代名词。要把“杏林”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唱得更响。要结合产业发展,坚持把中医药杏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办下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成品牌,努力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合作交流平台。同时,建设一批以“杏林”命名的大道、广场、公园、医院,扩大杏林文化影响,树立“杏林”品牌形象。

五是营造环境。优化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大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国家和省市相关支持资金,向符合条件的产业发展项目倾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医药产业发展信贷支持,支持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六是加强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中医药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动更多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