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贺敬之的秘诀

2024年05月08日 14:28  |  作者:王剑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贺敬之被誉为“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他的作品《南泥湾》《白毛女》《回延安》《雷锋之歌》等,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1943年春节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着手编排一组节目,前去慰问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全体指战员。秧歌队的负责人安博找到诗人贺敬之,请他创作一首关于南泥湾的歌曲。贺敬之早就听说过三五九旅开荒的生动事迹,他激情涌动,提笔写出了《南泥湾》歌词。这首歌经马可谱曲后,广为传唱。大多数人知道南泥湾,就是从这首陕北民歌开始的。

1945年1月,贺敬之受命执笔创作歌剧《白毛女》剧本。那时,贺敬之刚过20岁,他被“白毛仙姑”的故事所打动,一边流着热泪,一边创作。有些情节不熟悉,他就找故事流传地的同志请教;剧中人物模糊,他就借用诗集《乡村的夜》里的原型,如被地主逼迫得走投无路、抱着儿子投河自尽的五婶子,遭侮辱后在风雨中奔跑的“女鬼”夏嫂子。贺敬之说:“我写过一个为给妻子治病而卖掉儿子的农民,那是杨白劳的原型。”

贺敬之每写完一幕,作曲家就开始谱曲,接着导演和演员试排试演。每次试排时,贺敬之总要“坐在观众中看戏,散戏后便夹在观众中听他们的谈话”,认真听取那些“最无拘束、最真实的看法”,然后综合考虑各方意见,不厌其烦地调整删减修改,剧本由此不断得到完善。大家都称赞他能“巧采众智,不怕批评”。后来,专家们建议结尾处加一场重戏。由于连夜奋战,身心俱疲的贺敬之累倒了,住进医院。这时,丁毅接过笔杆,完成了最后一幕“斗争会”。

《白毛女》首演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民族歌剧的里程碑”。1951年,歌剧《白毛女》荣获了斯大林文学奖。后被改编为电影、戏曲、芭蕾舞等,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影响了几代人。

有人问贺敬之:“歌剧《白毛女》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有什么秘诀?”贺敬之语重心长地说:“文艺创作一定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白毛女》这部歌剧,饱含时代情感,为人民而写,请人民评判,有人民基础!”(王剑)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