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大家谈

突出“六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4年05月09日 19:30  |  作者:郭怡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现在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就不可能展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鉴于此,笔者认为,新时代要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是要旗帜鲜明地突出人民性、指导性、融合性、创新性、主体性、实践性的“六性”特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突显人民性: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结合”要突出人民性。突出人民性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特征之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以人为本,弘扬“天下为公”的思想。因此,将这两者相结合,就要突出人民性,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目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人民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要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只有在人民性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动力和能量。

突出指导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结合”要突出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如何正确认识、辩证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坚持这一根本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首要原则,也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按照这一原则,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只能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并列关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不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更不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实现保护性拯救、批判性继承、发掘中新生、发展中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真正获得新生。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突出融合性:互相成就

“结合”要突出融合性。“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应该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是双方的互相成就,从而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我们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因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更加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突出创新性:传承发展

“结合”要突出创新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结合”目标是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作为“文化生命体”的限定词,意味着这一目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而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建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结合”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来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全面发掘、梳理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珍宝,对其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想加以批判吸取,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用、可用的精华部分并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这样才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突出主体性: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结合”要突出主体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任何文化要行稳致远,要有影响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我们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我们要充分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充盈着浓郁中国味、深厚中华情、浩然民族魂的文化主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突出实践性: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结合”成果

“结合”要突出实践性。“结合”的目标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新的成果,这个成果关键要适应社会主义现实需要,适应当代中国具体特点,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目标。如何评价这一“结合”成果,最关键还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结合”成果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具体来说,“第二个结合”成果的实践成效,应该体现在六个是否有利于上,即: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否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否有利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郭怡君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