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文化文化

政协老茶人谈论新茶事

2014年03月03日 09:45 | 作者:徐金玉、田福良|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编者按:

 

  一片树叶,牵系着天南地北茶人的心,这就是茶的魅力。2014年,在茶产业与茶文化蓬勃发展的今日,与茶结缘的五位全国政协委员依然为茶记录着、思考着、奋斗着,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听这些老茶人讲讲他们的新茶事。

 

  周国富:“茶”中品自然

 

  时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全社会自上而下达成并努力推进的共识,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茶一直以来都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说,中国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是“清、敬、和、美”,其中“敬”字,包含人对自然、对规律的敬畏之心。

 

  周国富说,在中国茶文化的理念中,始终闪耀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光辉。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茶道美学总是要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中去寻找美,茶事过程实质上就是促进人体与自然尤其是生活环境的协调统一。

 

  以“敬”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规律的敬畏之心。周国富认为,人类不但要敬畏自然,更需要在这敬畏之中,建立起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在今天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的现实环境里,我们尤其需要修复甚至重构这种友好关系,在茶意氤氲之中,推介回归自然、节制欲望、简单生活、诗意栖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转人类背弃自然的身影、阻止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延缓人类匆忙无序的脚步、消减人类贪得无厌的欲念。周国富说,茶文化中尊崇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恭敬、自律、冲和、淡泊等等思想要素,是中国人在与自然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精神食粮和人生态度。“她保护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辉煌,也在今天这个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类发展受到威胁的环境里,给予我们反思和前进的动力。”

 

  周国富所讲的“和”字,也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说,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万物之本,茶叶是自然的精华。茶生长在山水草木之间、云雾弥漫之境、生态良好之地,是大自然恩施于人的宝物。茶的栽培、生长和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源于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喝茶的过程,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的过程。陆羽《茶经》曾有记云,煮茶的风炉是“金”,放在地上的是“土”,烧的木炭是“木”,燃烧的是“火”,煮汤的是“水”。可见在陆羽的认识中,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达到和谐平衡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人与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反映。周国富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发展生态茶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发展生态茶业所追求的,也正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茶业链始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互促共进,实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白水清:普洱茶要看“里子”

 

  受马饼补货的影响,近期热门普洱茶的投资市场一直在波动。今年很多普洱茶的价格都超出了2007年炒作最高峰的价格,因此很多人都担心2014年的普洱茶市场是否会重蹈覆辙。普洱茶是否还会“崩盘”?全国政协委员、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香港著名普洱茶收藏家白水清一笑否定。在他看来,虽然2007年与2014年普洱茶市场都披着“高价”的外衣,但实际上它们的“里子”并不相同。

 

  “2007年普洱茶的‘疯狂’主要是外来资金盲目进入导致的结果,他们通过炒作,抬高了本身属于低价的一些台地茶(指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产出的茶叶)的价位,茶叶的质量与价格实属表里不一。而如今,普洱茶市场再现的‘高价茶’,其身份截然不同,多是指野生茶。”白水清介绍,在中国丰富的茶树种资源中,有一类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俗称野生大茶树,主要分布在滇、桂、川等地,以云南省居多。由于野生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较好,污染少,重金属含量低,因此茶叶的品质也相对优越,再加上这种茶叶数量稀少,供不应求,自然价格上涨。“有些野生茶会卖到几千块钱一斤,在很多人看来,它脱离了原本茶价的定位。但其实这很难用对和错来简单定义,因为某种程度上它是受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的,并且与2007年的高价普洱茶产生的环境、背景都有本质的差异,所以应当区别对待。”

 

  “实际上,人们陷入价格的怪圈,归根结底是不懂什么是好茶,好茶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现在市场上很多商家只靠经营的能力和手段来推销茶叶,很少有人关注什么是好茶,更不知道300元与3000元茶的区别。好茶讲究色、香、味、韵,只有真正一口一口地‘品’,让茶充满整个口腔,才能更好地感受茶的灵魂和韵味。”不过,白水清也坦言,文字的描述与现实的品饮又不一样,这要求人们必须去喝,去听别人讲,现实感受香气与滋味的转变。对于这样的现状,白水清颇感惆怅,在他看来,教授人们如何识别好茶,这样的推进仅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在未来,人们多喝茶多比较,随着人们品位修养的提升,能够慢慢懂茶,并且享受好茶的韵味。”

 

  何一心:茶叶也有梦

 

  武夷名录世双遗,秀水灵山景色迷。更喜红袍生绝壁,茶中极品称神奇。

 

  关于茶事的描写,赞美之词颇多,然而在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于是,他依然忍不住提起笔,将喜爱之情注入笔端。

 

  “对茶,我可以说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13年岁月累积的沉淀,从艰辛打拼的小企业到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让这个曾对茶“一片空白”的创业者到现在能够自豪地表态,茶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也看在眼里。

 

  “刚到武夷山时,我看到来卖茶的茶农是挑着担子来厂里的,后来是用农用车,到现在他们大多是开着汽车来这里送茶,茶产业带着人们实现致富梦,这交通工具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从销售业绩来说,企业交出的‘成绩单’也让人欣喜。2005年武夷山茶是一个亿左右的产值,到去年销售价值则直达15亿左右。”何一心介绍,武夷星出品的茶叶更是作为学术评鉴和交流的代表茶,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一届发酵茶(武夷岩茶)学术交流及品茗会上一展风采,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许。

 

  在何一心看来,品牌带动在如今的茶产业中越来越关键。“有了品牌,人们会一心做好茶、做健康茶。企业的推广和带动也会让更多国内外的爱茶人得以圆梦,身边总有好茶喝。”何一心肯定地说。

 

  随着产业拉动以及大红袍越来越为世人熟知,何一心相信,它的前景会越来越好。“农村富,中国富。中国美,农村美。相信在茶产业的带动下,更多的茶农会受益,区域经济也会不断腾飞。中国梦也是茶农的梦,茶会让茶人做好梦。”

 

  夏涛:茶教育不能“两张皮”

 

  提到茶专业教育的新年新气象,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很有话说。

 

  在夏涛看来,今年茶教育方面的“喜事”可不少。随着茶产业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茶叶教育也“提速”赶了上来。“国内一些省份纷纷将茶产业开设起来,例如河南、贵州等省份,但这并不像说的这么简单,因为在教学规范、专业条件、办学模式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我们有把共同的‘尺子’在衡量着呢。”

 

  不仅茶专业遍地开花,其教学的宗旨也在与时俱进。“过去,人才培养容易陷入‘两张皮’的窘境,学生学得是一套,干得是一套,就业就像一道鸿沟,常常让学生无所适从。”但如今,这种现象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我们在积极地将教育和茶产业进行‘无缝对接’,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产业负责,同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进步和考验。”

 

  夏涛举例,以前,种茶技术、加工技艺在茶专业教育方面最受“宠爱”,但现在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茶艺茶馆、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出现,为了适应茶文化市场,茶教育的重心也在后移,不断增设和改善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选择方向更多,也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另外,茶产量的不断提高,也使得茶叶附加值成为了产业所需。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茶教育也将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纳入到了教学体系中来。“茶叶粗加工专业逐渐退出舞台,相对来说,标准化种植、安全生产等专业方向更具现实意义。”为此,很多高校还建立了加工研究院,例如在云南、浙江、贵州、陕西以及安徽等省份院校都建立了研发中心。

 

  不过,夏涛也坦言,目前由于一些院校并不具备设立茶学专业的师资条件,但还是“硬着头皮”招生、开办专业,这样的后果也让学生们吃尽了苦头。“由于师资能力不足,学生毕业后没办法胜任工作,很多人会选择改行,而且由于这种扩招,也导致了学生供过于求的局面产生。所以,茶专业教育的门槛要严把关,教育是人才输出的窗口,需要专业的标准来规范其发展。”夏涛说。

 

  焦家良:从茶生活方式开始

 

  “我心目中的茶生活方式就是‘早上刷着茶,中午喝着茶,晚上睡着茶;脸上敷着茶,身上穿着茶,脚下泡着茶’。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和我们生活的24小时串联起来。不刻意,不沉重,一切都是那么的健康和自然。”说这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理想科技集团董事长焦家良。他所生活的云南,是一个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也是多元文化组合而成的精神高原,他一直在寻找一条走下山并走向世界的路。最终,茶成了他的生命之缘。

 

  时间回到2007年,由他著作出版的《普洱茶道》,展现了他那份始于自然、归于自然的人文普洱情怀。辗转,六年时光转瞬即逝,但对于茶的热爱却一天未减。对于茶,焦家良委员总是想多做一点,多说一点,多写一点。文化茶、科学茶再到人文茶,是茶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于是,焦家良的新书———《茶生活方式》问世了。

 

  一天,在给一个友人送书签字时,写下了一句“茶是生活的底色”,进而思绪迸发开来,茶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普洱茶道》侧重了他对那片热土的见与思,而《茶生活方式》则是他六年来对茶产业的践与行。“用青春做抵押,打造普洱茶产业!”这曾是他企业的一句广告语,但这更像干一场革命的坚定誓言。

 

  在焦家良看来,茶是大和的桥梁。一个人喝茶,和气;一家人喝茶,和睦;一个民族喝茶,和谐;一个世界喝茶,和平。茶已经成为了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载体。

 

  提到《茶生活方式》创作的初衷,焦家良介绍,世界茶产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茶叶应该改变传统固有的品饮模式,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去解读和营销中国茶。读懂了《茶生活方式》,也就读懂了一个茶人心系茶产业的人文情怀和持之以恒付出的毅力,看到他那“一片茶叶的理想”。

 

  “国人一直静待一叶茶,喝得有自信、有底气,品得有骄傲、有魄力。这是一叶民族崛起、天下至和的茶,也是一叶安康富足、生态文明之茶。中国理想和中国梦,从茶生活方式开始,给人以栖息,给人以壮行。”焦家良说。

 

(原题:老茶人 新茶事)

 

编辑:付裕

关键词:茶叶、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