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文化文化

借助高科技手段构建民间文化长城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实现数字化

2014年03月09日 17:52
分享到: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我国民间文学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血脉是当代文化、文学研究的基础,针对学界对其式微的担心,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应运而生,经过三年的努力,一期工程初步筑起了‘数字化的民间文化长城’。”2月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上,中国民协书记、常务副主席,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罗杨向记者表示。

  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介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田野普查的结晶。中国民协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对各民族口头文学遗产的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60多年间,先后组织了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搜集、记录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等原始记录,附有讲述人、记录人相关信息,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严谨的学术规范。

  罗杨表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传统民间文化向当代科学技术成就转换的新成果。鉴于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工程大、周期长、成本高,不利于传播共享,以及这批记录文本无比珍贵的价值,中国民协于2010年12月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并得到文化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中国民协数字化工作组与专家学者紧密合作,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预定目标。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也是借助当代高科技手段构建的民间文化长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协副主席叶舒宪表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建成的数据库,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一个蕴含民间灵气、智慧和大美的民族民间文学宝库和矿藏。口头文学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由于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口头文学比作家文学在民间的社会功用特别是教化作用更大一些。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给人们讲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团结精神;许多描写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了一份精彩而珍贵的人类记忆遗产,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民间文学数字图书馆。由于实现了数字化,检索方便,被有关学者称为“数字化的民间文化长城”。

 

编辑:付鹏

关键词:中国 口头文学 文学遗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