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旧人民政协报网数据>时政要闻 时政要闻

人民政协报:该干的事还是要放开手脚去干

2014年01月16日 08:43
分享到: 

  该干的事还是要放开手脚去干 
 刘未鸣

    如果任由这种不愿作为的消极情绪蔓延开去,将会影响全面改革的深化,甚至令很多改革举措最终付之东流;将会影响社会的精神状态,令原本需要昂扬精神状态的当今社会变得暮气沉沉。
  现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一种不愿作为的情绪。几天前北京海淀区政协全会上,一位企业界的政协委员在与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协商时提到这样一个现象:过去区政府部门的同志们每每工作到晚上八九点,而最近以来到了5点半办公室就没人了。这位委员说及的政府部门下班时间的变化,是否是这种不作为情绪的一个直接反映呢?过去一些地方流行的“白加黑”、“五加二”,虽受不少诟病,但至少表明政府部门同志们的忙碌状态。
  这种不愿作为的情绪是消极的。
  不宜笼统或简单地把这种消极情绪归结为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我们相信持这种消极情绪的官员中的大多数,跟过去一样,仍然怀抱为国家为本地区百姓谋幸福的美好愿望。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消极情绪理解为权力行使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反应,且是暂时性的心理反应。
  若论及领导干部这一年一个突出的感受,恐怕就是普遍觉得官不好当了。这种感觉源自权力行使的转型。
  我们的经济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阶段,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认为,不单是经济,今天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其实都处在一个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阶段,当然政府和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也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大部制的实行、政府审批权的下放,实际上是一种结构的调整;节假日不许发贺卡、月饼券、购物卡,公务接待主要安排吃自助餐,领导干部不许出入私人会所参加高档宴请、不许在公共场所吸烟,这些大大小小、非常具体的规定,就是用权方式的转变。调结构、转方式,意味着过去很多可以做的现在不能做了,过去很多对的现在也已不再对了。调结构、转方式,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换脑筋、换思维。
  换脑筋、换思维是痛苦的。习惯了用权的随意,习惯了拍脑袋、我行我素的思维和决策方式,自然会感觉不适应、感觉别扭,甚至会有《红楼梦》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我们理解这种感觉,我们也同情这种感觉,但我们反对把不作为当做应对这种不适应不习惯的对策。
  细究起来,之所以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大体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对中央各项规定没有吃透,没弄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更不清楚中央还会出台什么样的禁令,为保险起见,于是选择不作为。二是怕出错。青岛黄岛输油管破裂,上至中石化集团董事长下至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共48人被行政处分,此事足以看出今天对领导干部问责的力度。只要出了错,哪怕是好心,也同样会被问责,于是在一些官员看来,要想不出错,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事。
  如果任由这种消极情绪蔓延开去,十分危险。往大处说,它会影响全面改革的深化,影响各项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它会影响社会的精神状态,改革是需要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的,如果整个社会被这种不愿作为的情绪所感染,企业家怕血本无归而不再投资、作家怕作品卖不出去而不再写作、外科医生怕医闹而不再做手术、教师怕媒体批评而不再给学生布置作业,将何以堪?往小处说,它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也会影响领导干部自身的前途和命运。领导者,引领群众创造财富创造美好之人也。倘若不作为,群众如何信赖?失去群众信赖,哪还谈得上前途光明?
  既然干事,就难免出错。出错有主观条件的因素,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味追求政绩,无视现实条件、无视客观实际,瞎折腾、乱折腾,由此所出的错,是不可原谅的;决策不讲科学、不讲程序,不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全凭拍脑袋、一人说了算,由此出的错,也是不可原谅的。可因为能力不足、考虑不周,好心办了坏事,则在情感上是可以原谅的。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不怕出错,在此基础上,再努力做到少出错、不出错。
  既然是改革,就难免出偏差。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里先是声名鹊起后又随风而去的那些改革家们如步鑫生、年广久、禹作敏,如果他们当初怕出错,将不会留下历史的印痕,将不会给后来者提供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30多年里,各地有不少改革举措,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当初如果因为有缺陷而放弃改革,不去改革,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因此,于国家、民族利益计,于改革创新计,该干的事还是要放开手脚去干。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