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徐翔:一切为了中国戏剧的未来

2014年02月10日 12:44 | 作者:谢颖 | 来源:《使命》
分享到: 

  大家长:中戏人的“叔”

  从1985年进入中戏,到留校任教,再到担任院长,徐翔与中戏已经“朝夕相处”了26年,感情之深自不待言。在他眼里,校园里那些青春而富有朝气的学生们都是孩子。与他交谈,如果提到学生,他都会说孩子们如何如何,更夸下“海口”:中戏的孩子我都认识,虽然不能每个都叫上名字,但是校园里如果来了不是中戏的孩子,我一准儿能认出来。此话乍一听,不禁令人怀疑,虽说中戏不似综合性院校那么人员庞大,但也有成千之众,怎能打下如此保票?可是,竟然有实例为证。中戏的食堂里,老师和学生是在一块用餐的。有一次在食堂,徐翔和别的老师一起吃饭,吃着吃着,他忽然说,那边那个孩子肯定不是中戏的,不信你去问问。一问,果不其然,是学生的朋友到中戏来玩。这样的情形多次出现且屡试不爽,为何如此“火眼金睛”?徐翔的答案是:中戏的学生有“中戏范儿”。不过这个范儿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明星范儿,而是低调。“考到中戏的孩子都要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入选的可以称得上百里挑一,有的孩子在进来前已小有名气,再加上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儿,可能会锋芒毕露。但进入中戏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锋芒不见了,因为他们看到了艺术的高峰,看到了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自然就谦虚,低调了。”

  徐翔说,中戏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极具亲和力。很多已经毕业的成了大明星的校友,只要学校一声召唤,立刻就会回来帮忙。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褪去明星的光环,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学生,回到中戏的校园里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虽然平常不会总是联系,但是逢年过节,徐翔总是能收到“叔,过年好”这样的祝贺短信,他说,这个“叔”字多好,比徐院长亲切多了。在孩子们毕业离开校园时,他会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孩子们继承“中戏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品格,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向前辈们学习,为祖国戏剧艺术事业创造更多辉煌;同时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追求卓越,在重重历练中成长起来,向成功迈进。他说:“要记住,中央戏剧学院永远是你们的家,不管你们有没有作品,有没有成就,只要你们走累了,就回家看看,母校永远为你们遮风挡雨,为你们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

  除了对孩子们的关心,徐翔对自己的这支队伍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在人才问题上,他曾说道:“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特曼曾提出‘学术尖端’思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吸引顶尖人才。他解释说:‘一个运动队里与其个个都能跳6英尺高,不如有一个能跳7英尺高’。同样的道理,如果有9万美元在手,与其平均分给5个教授,每人得1.8万美元,就不如把3万美元支付其中一名佼佼者,而让其他人各得1.5万美元。‘只要有好的教授,就会吸引政府的投资,也会吸引研究生和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使学校兴旺发达’。这一思想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就是说要突出高层次创造人才的培育。另一层意思就是树立若干学术上的顶尖科系,突出尖端学术水平的培育。只有顶尖的学术水平才能构建具有领军地位的学科体系。”因此,中戏特别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达到既要保持学院的学科特色,又要达到学科融合、学院结构合理及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要求。

  不过,对于一所高等院校,有了人才并不意味着有了一切,徐翔说:“对于大学来说,大师比大楼重要,但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为管理落后了,创造不出好的环境,大师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他认为,无论是表演系、导演系这样的教学科研部门,还是人事、财务、后勤等管理部门,都要加强管理,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以前,情况并不是这样,经常是教学岗位的有些人年纪大了,就找个管理岗位来做。长期如此,学院的管理必然出现问题。在争创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发展目标下,徐翔认为,要制定和完善学院的纲领性文件《中央戏剧学院章程》,思考并有步骤地实践和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重点建设“以完善决策目标体系为重点,以提高执行责任能力为核心,以强化绩效考核和监督为保证”的管理体系。

  现在的中戏,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无论是老师还是员工,在招聘这一关院长都会亲自面试,严格要求。新人进来后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院长亲自上的新人培训课。为什么在这样的小细节上都亲力亲为?院长徐翔说:“这样以后我老了,拄着拐棍回到中戏,看到中戏在他们的手里蓬勃发展,我才能放心啊!”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戏剧 学院 徐翔 中戏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