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潜江运粮湖农场

公路通了,市场活了

2014年02月12日 13:24 | 作者:杨 义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每次回乡,都会有惊喜。

  家乡在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潜江运粮湖,以前是省管农场,现在改制归了潜江。以前的场部成了小镇,这些年,人越聚越多,有了小镇的模样。农场总共1万多人,有一多半的人住在了这里。

  过去雨天迈不动腿,如今开车上了四车道

  今年回乡,大哥开车带着我在雨中的乡间小路上兜风。

  车从运粮湖、丫角出口拐下汉宜高速,行不到10分钟,小镇的喧闹便扑面而来,百米长的十字主街上人声鼎沸,隔着车窗也不绝入耳,人多车也多,“伊兰特”慢了下来。从人车之间小心地穿行出来,我才突然发现,脚下的路变宽了:“这路什么时候改成了四车道?”

  此次回乡过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路。镇上的路自不必说了,各分场之间的路也早就通了,生产队里的路也都通了。

  大年三十中午吃完团年饭,照例要去上坟祭祖。上坟要到老屋肖邓台附近的河堤旁,有十几里路,算是运粮湖的边疆地区了。母亲催着早去早回。老人的想法还停留在往年,路不好走,来回得几个小时,赶上雨天路上泥泞都迈不动脚。

  现在,路,变成了水泥路,平坦笔直,开车20分钟就到了。“还是路好车跑得快!”想起儿时生病父亲背着我沿着河汊旁的泥泞路去场部卫生院的情形,我感慨出声。

  有了路,小汽车也不再稀罕

  正月初五,晴了好几天的老天开始变脸,阴阴的,要下雨。但这挡不住我探路的迫切心情。

  从场部往北,是一条4车道的宽阔路,通往开发中的工业园区。过五支沟、六支沟、七支沟,到八支沟往右拐是大湖队。不愧是市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两层或三层的农家小楼排成长长的一溜,家家门前都是铺的水泥地面,和经过的村道相连,村道的外侧是年前刚刚装上的路灯。

  有了路,摩托车成了寻常物,小汽车也不再稀罕,队里新修的楼房,家家建有车库。

  “现在走的这条路是团结队去年刚修的,两公里长,3米宽,标准的村道,把老村和新移民点连在了一起。”大哥一边开车一边说,“修路花了40万元,生产队里出80%,分场以奖励形式出20%,请来施工队只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把路修起来了。”

  车拐上了运粮河,河堤两岸的路修得早,有的地方有些高低不平。“该修补了。”大哥把车停了下来。眼前是一片塑料大棚,有一两百亩地。“这是一个从云梦过来的老板承包的,专门种藜蒿,请了二三十个人替他打理。”农场地多人少,但这样的规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我把它和脚下的路关联在一起——路不好,有谁愿意来呢?

  车刚从河堤路上拐下来,迎面来了辆小汽车。大哥把车往右靠了靠,一半压在水泥路外让对方通过。“这条路通往三分场,水泥路宽3米5,当初修路时预留了两米宽的路基。今年这些路会拓成5米5宽,这样错车就不用等或者小心翼翼了。”

  

  解码:

  自2003年国家大规模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以来,特别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以后,中央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2013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1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全国乡镇通达农村客运车辆的比例已经超过98.17%,建制村通车率超过91.85%。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上世纪80年代流传开来的大白话,正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过去农村道路崎岖不平,很多村子面临“春天农资运不进,秋天粮食卖不出”的窘境,摘不掉贫困的帽子。而农村路网的改善,不但能使农业附加效益不断显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引进外部资本。如此,农业现代化才可以脚踏实地有路走。

编辑:付鹏

关键词:农村 公路 路, 市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