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广东多地政府参与保护和修复祠堂

让乡愁有个根

2014年02月12日 13:38 | 作者:曾毅、徐靖、陈正新、曾焕阳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一句话。的确,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尤其是承载更多童年记忆的古祠堂、旧村落,轻易就能触碰到人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已经意识到“留住乡愁”的重要性,原本族人自筹资金、自发修缮的祠堂保护工作,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支持,不少祠堂更是以书画院、青年工作坊等新的形式,留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

  基层政府“给力”民间祠堂修复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一些已经列入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外,广东各地多数祠堂的修复仍以民间自发为主,但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不少基层政府逐渐加入到对祠堂的保护和修复中来。

  据顺德北滘镇委书记冼阳福透露,今年北滘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全面启动全镇祠堂修葺计划,由政府出面引导宗族筹资,政府及村居委也会共同出资,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将北滘大大小小的祠堂全部修葺一新,“我们有专门的团队在做这个工作,希望能够在前期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第一批28间祠堂的修缮工作将于今年正式启动。”冼阳福对记者说。

  除了北滘之外,在顺德祠堂资源最为丰富的杏坛,当地政府近年来也开始逐步启动祠堂重修计划。“和之梁公祠”是逢简四大家族“刘梁李黎”中“梁姓”的大祠堂,2012年政府启动重修计划,去年9月大功告成,而右滩的景厓黄公祠也已被纳入重修计划,350万元的维修资金由区、镇、村共同“埋单”,其中区政府负责75%,镇村负责余下的25%。

  “活化祠堂”,让回乡人了解乡规民俗

  “政府现在介入祠堂修缮,除了文化保护、历史传承的目的外,也会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希望将祠堂打造成社区、村居的公共活动空间。”顺德北滘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祠堂资源十分丰富的顺德乐从也提出了“活化祠堂”的概念。位于乐从沙边村的何氏宗祠,该村建成一个青年工作坊,在征得族人同意的前提下,将整个祠堂改造成村居图书馆,并在周末针对年轻人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如青少年绘画、音乐艺术培训班、课程补习班等。

  而在河源紫金县蓝塘镇,杜氏、邓氏、甘氏三大家族的宗祠,除了凝聚宗亲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文化中心”的作用,这些祠堂分别设有“宝田文化珍藏馆”等展馆和农家书屋、书画展览厅,让文化传统通过宗祠代代相传。

  除了打破传统宗族观念,将祠堂打造成本地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之外,不少地方还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活动,让村民,尤其是走出家乡的年轻人定期返乡,聚在一起,共叙情谊。

  在广州工作的林洽渠,春节回到汕头澄海的老家,便被父亲叫去做司机,参加一场“食会”——这对于林洽渠的老家澄海盐鸿镇盐灶村来说,已是一项传统,是村里人在一起聚餐喝酒、共叙情谊的活动。

  林洽渠说,这次“食会”让他对于家乡的这一风俗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成为他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最热衷的话题。

 

  《广州日报》2014年2月9日A5版 记者曾毅、徐靖、陈正新、曾焕阳

编辑:付鹏

关键词:祠堂 政府 乡愁 根 北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