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北京政协立法协商关注大气污染 提千条建议

2014年02月12日 16:06 | 作者:谢靓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北京市政协首次立法协商面对的是大气污染防治这个热点,激发了市政协上上下下的参与热情,围绕《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提出近千条意见建议,市人大经过研究,对法规草案的61条内容进行了83处修改。

  面对北京日益严峻的雾霾天气,今年1月下旬,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简称条例),这将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而此前,北京市政协专门围绕条例草案开展了立法协商,提出近千条意见建议,市人大经过研究,对法规草案的61条内容进行了83处修改。

  这是一次立法协商的生动实践,在北京市政协历史上尚属首次。“这项活动为拓展民主协商开辟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市政协主席吉林说。

  活动始于2013年11月末,中共北京市委发函,请北京市政协对条例进行立法协商,并将协商结果报送市委。首次进行立法协商,面对的又是大气污染防治这个热点,这激发了市政协上上下下的参与热情。他们立刻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还编印了数万字的参阅资料,并将通知和材料发到每个委员手中。市政协32个界别全部参与,召开各界别座谈会29次,大家争相发言,无法参会的委员也以邮件、传真、短信等各种方式反馈意见建议,有的党派和界别还邀请了相关专家一起讨论,港澳委员也专门在香港召开座谈会,提出自己的想法。

  每个委员都有话要说,因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形势。陈易新委员提到:有一次驱车从塞北一个农场回北京,“到进京方向的高速路上就看不到蓝天白云了,天好像突然暗了”。身为律师的鲁哈达委员参加无党派人士座谈时,在场的除了他并没有法律专业的委员,但他觉得,这些非专业人士比他还激动,“大家都觉得这部法规必须出台了!”

  在负责具体协调工作的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吴玉华看来,大气污染防治几乎与每个界别都能产生联系,比如对于医药卫生界,大气污染事关人的身体健康,而对于经济界的众多企业,他们需要承担节能减排任务。协商过程中,不少界别委员又去找自己界别的群众征求意见,共青团界找了农村和城市的青年群众,了解他们对条例中涉及生活污染条款的意见,北京各区县政协主席又专门召开座谈会,汇集了来自各区县的声音。这是一次广泛、多层参与的协商活动,几乎每一个条款都被讨论过了。

  立法活动的专业性很强,为了提高政协建议的质量,市政协成立了立法协商专家组,由环保专家小组和法律专家小组两部分组成,他们单独开展研讨,并从委员上千条建议中梳理出“精华”。

  专家的意见往往一针见血。北京市安监局副局长常纪文委员曾参与过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制定,他说,“立法思路是抓主要的、共识的问题,对于未知问题要留下法律上的接口和余地,要有包容性。”来自北京市政府法制办的周继东委员认为,条例应注意与上位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

  市政协近98%的委员都参与协商,难免出现观点冲突。在法律专家小组的一次讨论中,围绕草案中一个词汇是否是正确的法律用语,四五位委员现场进行了激烈辩论,而这样的场景在此次协商中屡见不鲜。让不同意见在政协这个平台上“交锋”,这正是政协特色的体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的过程就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形成共识。”吉林在市政协召开立法协商工作座谈会中这样总结。

  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市政协汇总整理出69条意见建议报送市委。委员们一致认为,北京的大气质量与群众的期盼、与首都的功能定位存在很大差距,考虑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在这次立法活动中应体现三中全会的要求,比如发展环保市场等。此外,条例“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且“防”比“治”更重要,委员们呼吁加强北京区域联防联治,拿出更多实际举措。

  第一次实践得到了积极的反馈,这让市政协对今后继续开展立法协商工作充满了信心。他们希望从中总结经验,形成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长效机制。“我们先趟趟道儿。”吴玉华说。    

编辑:付鹏

关键词:协商 立法 市政协 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