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能量 正能量

46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来到大巴山腹地的铁路工务段扎根

青春在莽莽深山闪光

2014年02月14日 09:14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哐其哐其……”

  每有电气列车穿行的轰鸣声响过,大巴山三线桥隧下方,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的办公室里,几盏白炽灯总会随着起伏不定的电压而忽明忽暗。一旁的空调柜机,则始终没有运转起来。阴冷的室内,刘玲来回跺着冻得发麻的双脚,闪烁的灯光,似乎将她带回了初到巴山的那个不眠之夜——

  大巴山腹地的铁路工务段3年来了46位大学生

  2012年8月1日,包括刘玲在内的17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西安报到后,当天背着行李直接乘大客车赶赴巴山接受岗前培训,“夜深时分才到,路不好走客车卡在山梁,车间职工们纷纷打着手电筒,摸黑接我们上山。”夜色下一道道摇曳的光柱,依稀勾勒出四周高耸而静默的群山轮廓,这一幕让来自海滨城市烟台的刘玲至今难以忘怀,“晚上给家里报完平安,就躲在被窝里哭。”

  入职第一站,为何安排初出象牙塔的年轻人走进巴山?这里,对铁路人来说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1978年,襄渝铁路大动脉正式通车后,坐落于川陕交界大巴山腹地、平均海拔808米的巴山工务指导区随之设立。站在如今巴山工务车间调度室的门外,远处起伏的山峦上,为当年筑路牺牲的32位烈士修建的陵园清晰可见;门口一侧并不起眼的“安全天数揭示”小黑板上,每日更新的数字背后,则是车间所创造的行车安全、人身安全连续35年无事故的纪录。“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与上百块奖牌所代表的荣誉相比,从车间先后走出的8位全国、省部级劳模,向上级输送的89名技术管理干部,还有更多默默无闻、薪火相传的几代巴山人,他们的故事在莽莽深山间更具温度。

  但是,作为铁路的“一面旗帜”,如何将历史的温度转变为新一代巴山人心中的热度?“新形势下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安康工务段党委书记彭有辉告诉记者,现在巴山工务车间165名干部职工中,近3年分配来的大学生就有46人,共同担负着管内襄渝线81公里线路的保养维护工作,“其中绝大多数是‘90后’毕业生。”

  和刘玲一批入职、来自吉林长春的司奎超,见惯了广袤平坦的黑土地,还从未领略过大巴山这般的“险山恶水”,“岗前培训的10天里,就有9个学生跑回西安,解约不干了。”“群山莽莽巍峨岭,驻足尽望巴掌天;失落失望失斗志,盼走盼离盼出山。”爱写诗的他,在去年7月底参加工作满一年时,用手中的笔回忆起当时的心境。

  然而,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从基层做起。走进车间的“刘玲工作室”,里面配备着12台内网电脑和大量专业书籍、测量工具。作为“巴山历史上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已是助理工程师的刘玲,带领巴山、旬阳、镇安、柞水等车间的桥隧工程专业大学生,一年来就安全防护工程等先后做出79项设计方案,经过路局评审通过49项并已陆续施工。

 

编辑:付鹏

01 02

关键词:巴山 车间 工务 青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