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首次全国美术馆藏品及可移动文物普查展开

2014年02月20日 10:41 | 来源:搜狐文化
分享到: 

  “听说过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美术馆藏品和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倒是头一次听说。”一位艺术家在得知将全面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和正在进行中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时,如此对记者说。
  对此,文化部副部长、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董伟近日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启动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美术馆藏品的普查,不只是查查我们总共有多少作品这么简单,而是关系到美术文化政策的制定、收藏体系的建立、美术馆精品展出季的开展、文化惠民能力的深入……它是多方面工作的基础。”
    全国美术馆藏品首次普查
  据了解,此次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是“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实施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国有美术馆藏品进行普查。
  从时间而言,本次普查将分准备、信息采集、验收汇总三个阶段进行,至2016年12月31日结束。涉及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级各类国有美术馆(含书画名家纪念馆、艺术馆)。
  而由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类美术创作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系统管理的国有美术馆,都可以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申请参加本次普查。此后,相关国有单位的美术品收藏也将纳入普查范围。
  据了解,目前准备阶段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他各阶段的工作按方案确定步骤和要求逐步推进。从机制而言,此次普查将实行美术馆自行审查、省级普查工作机构审查、国家普查工作机构复查和验收的三级审核机制。主要内容将包括藏品名称、类别、作者、创作年代、质地等31个基本信息指标。同时收集藏品图像资料和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董伟说,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国有美术收藏存在着投入不足、家底不清、保存不善、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学术梳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文化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于“十二五”期间,正式立项实施“国家美术收藏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美术藏品普查和国家美术藏品档案及数据库建设,国家美术收藏规划的研究制订,国家美术藏品的保护修复、展览推广和研究扶持计划,以及国家美术收藏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等。其中,开展国家美术藏品普查,摸清家底,对已有的国家美术藏品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
  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启动之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日前也表示,目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全国已有半数省份基本完成国有单位调查工作。
  而随着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年2月起,各地将正式开展文物采集认定,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导入审核,最终收入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
  据记者了解,已经进行10个月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其普查范围包括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收藏、保管的文物藏品。该普查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普查文物包括1949年前的珍贵艺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等,国有博物馆收藏的1949年以后的重要文物、艺术品等,以及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书画家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作品。初步估计,普查将涉及150万个国有单位、上亿件藏品。
  “普查登记工作将于2016年底基本结束。届时,各类藏品将以名称、保存状态、年代、来源等14项信息入库。”宋新潮说。
  数据显示,我国文物行业所藏可移动文物数量浩瀚宏富,但非文物行业的文物藏品长年锁于“深闺”,“家底”远未摸清。开展此项普查,旨在系统掌握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基本状况,建立我国可移动文物登录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管理及社会服务平台体系。
  宋新潮表示,通过普查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国家范围的认定,用新技术把它们背后的故事展示出来,可以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同时,可促进企事业单位收藏文物的转让、流动,走入公众生活。

编辑:付裕

关键词:普查 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