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广谦:用感恩之心做人 用责任之心做事

2014年02月25日 09:02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2175415294


  王广谦,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北京市首批青年学科带头人”、“财政部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代表性著作有:《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与政策选择》、《中国证券市场》、《二十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实直到现在,在校园里,我第一感觉自己还是学生,一直没有间断学习,有机会经常向老师求教、研讨;同时,我的教师情节也很重,一直没有离开讲堂,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当然我也强烈意识到校长的责任,特别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时。想到问题,想到师生,想到未来,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敲开王广谦办公室门的时候,这位被称为“最有魅力的校长”正在伏案书写,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材料和书籍几乎将他淹没。“你先坐会儿,我马上就好。桌子上的茶是我刚刚为你沏好的,喝点暖和下吧!”谦和、儒雅、忙而不乱,和记者心目中的学者形象完全吻合。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王广谦的履历,记者很难将他与赤脚医生、军人身份联系在一起,王广谦说,正是这两段经历给了他自信,教会了他责任,使他有了学习、做人,做人、学习的初步感悟,让他一步步成为学者王广谦、校长王广谦、委员王广谦……

  ■■ 青年王广谦:

  我是一个快乐而幸运的人

  经历过“文革”的人,说起那段历史,往往充满忿恨与委屈。的确,即使未受迫害,也着实被那混乱的十年耽误了青春与梦想,可王广谦不同。虽然因为“文革”,王广谦上了7年小学才毕业,初中的学习也很不正规,但王广谦并不觉得自己不幸,他说,他那时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做的每一次选择也都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对王广谦人生命运产生最初和重要影响的是他的邻居和表哥。邻居是清末出生的一位老先生,也是王广谦的一位远亲,学富五车却怀才不遇。在学校“停课闹革命”时,王广谦就跟着这位邻居读书。邻居精通历史,特别是清史和民国史,兼及所有的中国古典名著,于是王广谦跟随着他进入了中国文化的殿堂。而表哥对王广谦的影响则是他的见解、他做人的一种状态。“表哥是66届高三学生,那时,人心还很浮动时,他就盼望着‘文革’快点结束。不但自己从不放弃学业,还总是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时刻准备着’的化身。”

  1972年底,高中毕业的王广谦当上了赤脚医生。在参加县里举办的“医生培训班”学习的同时,为村里乡亲们看病。随后的一年中,王广谦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这份神圣的工作中。“那时候农村缺医少药,很多农民根本不看病,就那么自生自灭,所以我时常很容易就能看好一个病人,得到乡亲们的信任。”王广谦甚至为邻居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痨病和腿病,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也初尝帮助别人的快乐,中医书籍中的哲学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辩证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西医的学习,又培养了他的科学素养。

  一年以后,王广谦穿上了令人羡慕的绿军装。先是在部队警卫连当通信员,后来大部分时间当文书。“文书这个岗位训练不苦,晚上看书可以看得很晚,连部的一个小图书室成了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我把里面的每一本书都看遍了。”《哥达纲领批判》、《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那个年代,王广谦似懂非懂地读起了《资本论》,又一点一点地“抠”起了《毛泽东选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包括注释中的历史典故、生字,王广谦都一一查出,还做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那时候,虽然社会的大环境不是很好,但我对国家、对我身边的人却一直心存感激,我总觉得我欠社会的,应该尽我的能力去报答,去贡献我的力量。当1978年初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提出了复员申请,想实现小时候就萌发的大学梦,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复员后的王广谦在准备参加高考的同时,成为当地一所中学的民办教师。农村的孩子学习条件太差,王广谦正是从那时起意识到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也培养起了和学生们的感情。“为了学生们那渴望的眼神,我也一定要考上大学。”王广谦暗下决心。

  ■■ 学者王广谦:

  为国家发展尽一点点自己的力量

  1979年,王广谦如愿考上了大学,而且是中国财经领域的最高学府——中央财经大学的前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考大学之前我就想好了要报什么专业,该怎么努力。要多读书,多思考,要在外语上多下功夫。”王广谦说,在农村和部队的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一点解读的能力,那时候,他就意识到国家经济会有大调整。历史不能割断,细心观察,一系列的变化是可以预见的。

  耐人寻味的是,王广谦曾多次表示,之所以选择学经济,并没有那种经世济民、兼善天下的豪情壮志。“我对社会发生的变化很感兴趣,读书做研究就是想弄明白一点事儿。在这个基础上,要是能够产生一些想法,提出一点建议,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尽一点点自己的力量,便感到无比欣慰了。”说这番话时,王广谦的表情专心致志。也许,书读得多了,读得深了,便会这样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初入中财,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学校被烟厂占用,没有上课用的教室,校园里堆满了烟垛。“78级的同学一人领一个小凳子,三个班的学生在礼堂舞台和第一排座位之间的通道上课,我们79级则是在校园路边自己搭起的木板房里上课。同学们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那积极向上的劲头,一心想为百废待兴的国家作贡献的抱负,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是无限感慨。”王广谦在兴奋中选择了冷静:读书,老老实实读书。本科和硕士在读期间,国内为数不多的经济学著作王广谦几乎都深研过,硕士毕业前已有20余篇论文发表。

  7年的本硕连读,让王广谦具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1986年,刚刚写完毕业论文,他就被借调到国务院发展中心做咨询研究工作,同时,还在中财任教,每天要学校、中心两头跑。那三年,正值中国财政税务、金融保险以及企业体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王广谦在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的带领下,对企业改革、财税改革、金融保险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完成和参与了近20项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1988-1990年,王广谦主持了国家“七五”课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方向”的研究,他的《中国证券市场》一书,是我国以中国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第一本理论专著,也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成果之一;他的另一论著《当代西方金融理论》则详细地介绍和独到地评价了自凯恩斯以来,当代西方9大经济学派在货币金融领域中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至今耕耘数十载,王广谦先后出版著述数十本,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作为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他针对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出的诸多创见,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需要很多人,关注社会发展是经济学家的责任。不论是直接参与改革实践还是专门研究学术,都需要沉静下来,理智起来。”王广谦说。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王广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