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三年,治理水土流失15.8万平方公里

山坡有“被子” 农民有票子

2014年02月25日 09:08 | 作者:赵永平 陈仁泽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长汀变了,从昔日的山光水浊,到如今的山清水秀,一片片绿色生态园,让荒山重现生机。这一切,源于多年坚持不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在全国,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三年来,7.3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开展监督执法检查5万余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截 至目前,全国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其中47万平方公里得到生态修复。近1.5亿群众直接受益,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项目区 “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

  东北黑土层变薄,西南石漠化严重,耕地退化、毁坏,河湖淤积……水土流失成为生态环境最突出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科学考察研究显示,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2%。

  解决这一生态问题的出路在哪儿?“抓水土保持就抓住了生态问题的牛鼻子,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中科院院士孙鸿烈认为。

  新水保法的颁布实施,推进水土保持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多种措施形成生态建设合力。

  “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贫瘠的山坡变成高产田,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

  江西兴国“宜时宜地”治理:在轻度流失区以封禁自然修复为主,中度流失区以人工补植为主,强度以上流失区防治并重、沟坡兼治,昔日的“江南沙漠”变成了 “江南绿洲”,许多溜沙岗已被苔藓、地衣、蕨类等植物覆盖,多年不见的鸟兽又在山上安了窝,全县土壤流失总量由每年的1106万吨下降为314.08万 吨,保水效率超过18%。

  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逐步发展起地方特色产业:四川会理的石榴、江西赣南的脐橙、内蒙古东胜的沙棘……还是那片地,还是那个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让旧貌变新颜。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发挥综合效益: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360万亩。工程与生物措施累计保水量600亿立方米,植被覆盖率提高11.46%,有效改善了生态与环境。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相当于黄河一年的输沙量。

  不能饿肚子搞生态,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60元

  水土流失地区往往与贫困相伴。根据科考调查结论,全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

  “不能饿着肚子搞生态”,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为根本落脚点,山坡要“被子”,农民要票子,力求干一片,成一片,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60元左右。

  甘肃合水县带动3.6万多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出“蓓蕾”牌黄花菜、“板桥”白黄瓜等一批绿色品牌,“板桥”白黄瓜市场价比一般黄瓜每公斤高出0.4 元左右,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成以上都是来自农业支柱产业和水保产业开发。湖北省近3年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共使7.49万亩坡耕地变梯 田,增加经济收入2788万元,17万农民受益。

  中央投入不断加力,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水土保持的投入近80亿元,比2011年翻 了两番。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投资、捐资、承包治理“四荒”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湖北省积极利用外资,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由原来的1000平方公里提高到200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治理县由13个扩大到32个。山西民间投入日益多元,全省民营水土保持户发展到28万户,其中 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大户4300多户,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治理“四荒”面积1200万亩,成为山西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新投入机制,水土保持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2010年以来,民营资本水土保持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治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