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战理论 统战理论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2014年02月27日 09:44 | 作者:王韶兴 |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分享到: 

  核心提示:中国的政党制度产生于近代中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现代化运动之中,在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成果,也是中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依托。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载体和实践机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和制度绩效。根据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实践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不仅是理论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回应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诸多挑战的现实需求。2013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构建

  2013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内涵研究,形成了不少符合中国政党发展实际、见解深刻而又富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如,有学者根据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成果,基于“合作型”政党制度、“协商式”党际民主等分析框架,提出“政党三维关系”研究范式,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党际关系、“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党政关系、“共产党代表、多党派为民”的党群关系,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把握这一科学内涵,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科学发展。还有学者主张,从中国政党制度的首要前提、特点优势、价值体现、重要功能、第一要务、运作方式、实现形式、发展动力、重要机构、根本保障十个方面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构建,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发展,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遮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应该说,上述理论成果既体现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又展示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应有的理论创新特质。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功能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态、力量对比及时代特点等关键变量。当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为实践机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体现了现代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政党主导国家政治,又遵循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主导国家政治,更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规律——多党合作制主导国家政治。

  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从孕育、确立到全面发展历史的独特价值及优势所在,认为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政党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很好地承担了促进国家转型与国家整合的有机统一,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这是一般政党制度无法做到的,并且有四大历史贡献:第一,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民主声誉,为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造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全体人民协商共议之中,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在拥有广泛共识的《共同纲领》基础上,保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与宪法拥有高度的合法性;第三,为人民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制度空间,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民主支撑;第四,将协商民主的精神全面注入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开辟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新路。

  有学者认为,无论对世界还是中国,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都有着重大意义。在世界政党政治视野中,当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呈现出运行环境改善、运行内容丰富、运行质量提高的态势,主要价值意蕴体现在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政党运行体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政党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工具。民主性是当代中国政党系统的根本属性。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拓宽了现实道路。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是实现和维护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广泛联系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政治优势;政治协商机制是实现和维护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基础;政党间民主监督的形式强化了党内民主监督的功能。

  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互动关系是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协商民主创造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独特的民主优势,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又推动了协商民主。与以往研究不同,近来有学者以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组织原则为理论支撑,探讨了过度行政集权形成的整体性政治容易排斥监督的问题,提出我国以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增强政权政治协商性、监督性,有效弥补政权组织原则的制度供给不足,实现了政党制度与协商民主的相互给予和相互支撑,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政党制度化参与创造了协商民主,同时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政党制度中的协商要素,在实践中巩固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中国现代化

  政党制度建设的民族特性与政治发展现代性的密切结合,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共性。在现代化视域下,有学者分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相互关系,探索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党及政党制度应如何实现时代化、规范化,同时适应并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有学者认为,从本源上来讲,现代化是政党产生及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直接动因,政党制度是现代化的产物。中国的政党制度产生于近代中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现代化运动之中,在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是一种基于传统历史文化和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现实使命的双重选择,不仅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运动所需求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独立两大根本性问题,而且建立了现代化运动所需求的现代国家。在理解和探索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现代发展时,应从提升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增强政党及政党制度的民主性、建构政党及政党制度的法治性、提高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参与性等方面着手推进,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时代演进。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

  随着世界政党政治环境变化和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面临诸多挑战。由此,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出具体历史性方案。

  有学者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理念,认为政党制度发展的理念内在规定着中国政党制度未来发展的走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协调、民主与集中相结合、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要求基础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应突出民主集中、合作共赢、科学发展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要化解革命共识依赖对中国特色政党时代性制度发展的困扰。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革命共识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萌生与形成的主导和基础,但在改革与发展时代,对革命共识过度依赖,会对始终保持政党制度的共识引领,确保制度的认同和有效运行,产生导向性困扰。因此,应发展党内民主,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政治参与,增强政党制度的共识包容性,加强政治沟通,提高政党制度的共识有效性。

  也有学者提出,应以参政党建设为切入点,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性。如,强化参政党政党意识,提升参政党参政的自觉性,巩固和扩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加强参政党参政理论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完善参政党参政机制,以制度建设来保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充分实现。

  还有学者研究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一国两制”的衔接问题,认为“一国两制”与中国政党制度衔接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一国”的基本原则,履行“两制”的基本框架,衔接条件是中国大陆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理顺在“一个中国”范围内不同制度形态的政党关系,为未来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制度基础。

  在经验借鉴方面,有学者提出要合理借鉴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在应对危机中形成的政治经验,如以强化法律规范政党行为,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来体现政党执政优势,与社会团体多层制度化合作治理挽救政党面临的危机等,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完善。(王韶兴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政党 制度 中国特色 发展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