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评论改革 评论改革

声音的重量

2014年03月03日 08:33 | 作者:李 斌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声音有重量吗?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声音由振动产生,没有质量也没有重量。但是,声音作为一种能量的传递,又往往有出乎寻常的分量。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痛陈青年不思进取:“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 财’四大字。”一时间,青年进步潮流在社会阴霾中放出光芒。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高呼:“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将士心中形如死灰的革命火 焰再度点燃,人心凋零、组织瓦解危机旋即解除……

  我们常慨叹“人微言轻”,可关键时候的关键之语,往往响若鸣锣、重如泰山;我们常耽于发出“逆耳忠言”,但“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逆 耳之言总比众口一词更为周全得当。声音,毫无疑问是有重量的。父母的殷殷期盼,师长的谆谆教诲,媒体的深切思考,知识分子的高屋建瓴,乃至从大自然的电闪 雷鸣,到人类文明的滚滚前进,我们都能从中体悟声音的重量。在全国两会这样一个最需要真诚建言、大胆建议的地方,代表委员的声音,直接影响着巍巍中国的现 代转型。

  声音的重量源自哪里?高分贝未必就能掷地有声、一呼百应。虚言假意,再韵味悠扬的声音也没有分量;口若悬河,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无法真 正洞穿人心。80多年前鲁迅先生这样说道,要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有理不在声高,越宝贵的话语越可能是大音希 声,决定声音重量的是声音的内容,而非其他。洋洋盈耳也好,瓦釜雷鸣也罢,只要是发自内心真情、源于调研实践,必能震动时代、振奋人心。

  对于代表或委员来说,真切反映人民的心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各个群体意见依靠他们来发声,各种利益诉求仰仗他们表达。一定意义上讲,声音的 重量正体现在表达权、话语权上。不主动表达就浪费了权利,放弃了发声也就丢弃了责任。底层向上拔节的渴求,梦想振翅的律动,如蝴蝶振翅般轻微倏忽,亟待我 们去倾听。

  声音的激荡,正是观念的碰撞。声音的开度,正是民主的尺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当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敢于说实话、建真言,充分吐露人民的心声,中国发展进程中就响起了气壮雄浑的“中国和声”。

 

编辑:于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