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强调生态”是未来城镇化的重点

周健民委员建言让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推进

2014年03月04日 09:07 | 作者:张晶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阅读提示:如果不按照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发展城镇化,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如果抽去了城镇化的实践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失去其主要载体。在建设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村和发展农业、建立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城镇化绿色评价体系、保护和发展好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共建生态家园。

  我国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打破,城镇化成为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而在走访、考察过多个地方后,全国政协委员周健民认为,如何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又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使二者得到一体化推进,是当务之急。

  我走过很多地方,关于城镇化看到的全是千篇一律的东西,没有自己当地的特色,也没有与当地人的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周建民告诉记者,2013年一共走访、调研过13个地方,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都看见了很多。正是因为看到了许多问题,所以才对城镇化问题更加留心。

  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如何把城镇化做得更好,才是现在的问题所在。周健民说,强调生态已成为未来城镇化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都是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内容,从本质上讲都是发展问题,最终成效都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如果不按照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发展城镇化,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如果抽去了城镇化的实践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失去其主要载体。

  如何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周健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注意保护农村和发展农业。比起城市,农村生态基础更好,地域更广阔,治理调整的空间更大,有着先天的优势。另外,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从粮食安全为出发点,都要保护好农村和农业。因此,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合理挖掘土地潜力,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更好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决不能以城镇化名义损害农业和生态环境。

  建立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城镇化绿色评价体系。现在不少地方都制定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这需要我们将各个指标体系厘清楚、衔接好,形成完整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在考核时不能只看经济增长,只看城市化率,而是要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考核政策。既要考核发展速度,更要考核发展质量。重点要考核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是否和谐发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发展生态决策机制并建立终身追究制度。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要抓紧开展中小城镇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尽早对那些为保护农业和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地区给予足够的补偿和激励,确保生态保护有动力、可持续。发挥生态补偿资金的导向作用,科学研究制定围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的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实施标准一致的城乡环境同治。

  保护和发展好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镇化与保持乡村风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农村的安静、自然与城市的繁华、喧嚣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失去农村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遗憾!只有保持好地方特色,保护好村镇风貌,传承好民俗文化,挖掘出优势资源,才能让农业有多型的产业出路,才能让农民有多样的就业门路,才能让农村有多元的发展前景。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生态家园。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态文明是人的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以人为本。杜绝指令性、指标性的城镇化,坚决抵制借城镇化名义对农村、农民生活和发展机会剥夺的倾向。在尊重人的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实施“共建生态家园行动。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在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打造好山好水好风景,天蓝地绿人更美的生态家园。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城镇 生态 文明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