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莫让汽车大奖压垮良心善举

2014年03月04日 14:48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成为市民们热议的焦点,类似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看到有人摔倒了,你会扶吗”这一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3月1日,由河北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都市文明有礼·凤凰与善同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抓拍石家庄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在上午的测验中,冯志鹏等3人因践行善举,获得了一辆汽车作为奖励。(3月3日《燕赵都市报》)

  据报道,活动中,多台摄像机、相机将在隐蔽的位置,在匆匆的人流中进行抓拍。每次抓拍到第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主办方就会现场送出一辆汽车大礼。本次活动将持续大约两个月时间。有时间、有任务,还有志愿者“演员”,有巨额报酬,这场爱心测试已然变味。

  此活动固然有着倡导文明礼仪、助人为乐,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文明向上精神的良好初衷,但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面对巨额奖励,人们能不能保证无动于衷?既然有官方派出的“演员”,会不会自然诞生群众演员,自动“排演”跌倒与扶起的道德剧?会不会出现争抢扶人的闹剧?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扶人有巨奖,二个月之后呢?一些人惯于站在狭隘的道德高地上,屡屡制造道德测试题来测试社会,荒谬之极。而商家的配合使得这个道德测试更像商业营销。

  莫让扶不扶PK商业营销。社会道德意味着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有道德者应该收到回报,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但决不可本末倒置。人性都有弱点,社会都有瑕疵,经不起人为地测试和刻意地拔高。当汽车大奖悬红于扶人之举时,社会将产生错觉:善举必当得到回报,人类社会的一切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而且或有两种测试结果,一是人们扶人之风大增,却不是社会公德心的自然回归,而是金钱的功劳;二是当善良人们知道这是一场有奖测试,会产生受骗的感觉,即便有人出于真心想帮助他人,首先怕被设计,被抓怕,更怕遭受“为奖而为“的道德侧目,试问,这难道是主办方想要达到的目的吗?

  “扶不扶”不仅仅是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个人问题,当良心善举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甚至风险,人们自然犹疑不前。它还是国家法制的切实体现。如法国、德国的法律都规定,当他人遇到危险而没有提供必要的救助,可被处以监禁和巨额罚款,并还豁免了因救助不当而带来的后续责任,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人们勇于向他人伸出援手,利于形成助人为乐的风气。而我国由于相关法律、义务救助原则的缺失,彭宇案引发的负面影响至今难以散去。

  “是否之心,智之端也”。如果说,碰瓷、敲诈做好事者,已令社会道德跌倒不起,社会风气沉重受伤,而捆绑于汽车大奖的刻意的“摔倒”本身就有违真善美的道德本意,犹如在道德和物质的天平上,压上一个沉重的砝码,令人眩晕而迷失。(斯涵涵)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汽车 道德 善举 大奖 测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