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文化 文化

委员热议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2014年03月11日 08:52 | 作者:刘圆圆、朱婷、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同样是乡村图书馆,文化部建一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建一个,不同政府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制定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并各自策划实施公共文化项目。

  随着全国各省市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实现免费开放,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建立,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成效的问题。

  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对此发表了意见。

 

  “让村民也有地方跳广场舞”

  “村里的广场、礼堂、舞台建成了,村民跳广场舞也有了地方。”今年两会上,来自安徽的李修松委员不仅带来了《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提案,也带来了家乡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的故事。

  李修松介绍,2013年7月开始,安徽省在合肥、淮北、六安、马鞍山、宣城、黄山6市选了20个工作基础好、村级班子力量强、有一定文化底蕴、区位相对便利的中心村,启动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主要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对现有已建、在建的村级文化设施整合提升,让村里有了“一场”、“两堂”、“三室”和“四墙”,就是一个综合文体广场,讲堂和礼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还有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展览墙。而且,礼堂要有一定规模,配有舞台,能够满足农民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的功能。

  “这项工作,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广场、礼堂、舞台建成了,跳跳广场舞,组织点文体活动,就有了场地保障。”李修松说,如今,试点建设得到了很多市县的积极响应,除了省级20个试点,其他各市自行安排的试点都有83个了。

  李修松说,“十一五”以来,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起来了,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了,还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都给村民文化生活带来了新内容,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临经费紧张、人手不足的现实,不同主管部门各自在农村基层设立自己的阵地不现实,办法只有一个:“整合”。

  结合安徽的实践,他建议,除了尽可能利用现有村级设施,通过改扩建整合资源,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可以利用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容,建设乡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李修松还设想,可以利用各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建各种协会,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组织民间艺术交流,真正让村民文化生活活跃起来。

 

    陈力委员:形成合力 提高效益

  本报讯(记者刘圆圆)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在山东参加“关于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时就发现类似的情况:同样是乡村图书馆,文化部建一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建一个,不同政府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制定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并各自策划实施公共文化项目。“由于各大文化惠民工程缺乏沟通协调,造成公共文化资源分散,有限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在服务方面,不能形成合力,资源不能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内的协同服务难以实现,服务能力和水平也难以提升。”陈力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至今没有形成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管理中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并存。

 

  要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从建设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统筹协调机制着手,对公共文化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队伍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陈力建议,应由国务院或者中宣部召集有关部委,成立由文化部牵头、其他各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构,负责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协调的决策和部署。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将多头投入的文化项目进行一体化管理,以提升服务效益。

 

    何水法委员:呼吁“文化下乡”

  本报讯(记者朱婷)何水法委员表示,农村大量年轻人出去打工,留守的多为老弱妇孺,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样需要关心。

  何水法委员认为,具体到每个地区、每个县,都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化建设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要搞“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当地的特征,加以辅导和引导。在他看来,农村百姓同样有着对文化的强烈向往和需求,关心农民的文化生活,从硬件、软件上都有值得去做的地方。

  何水法提出,比方说可以在农村建设小型美术馆,发展农民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送“文化下乡”,更要让文化在乡村持续发展和繁荣。

 

  周祖翼委员:让农家书屋“接地气”

 

  本报讯(记者张惠娟)“建立农家书屋的初衷是好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要,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但是在有些地方,尤其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农家书屋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读者寥寥,成为形象工程。”周祖翼委员对记者说。

 

  “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招农民‘待见’?”周祖翼深入农村一线后找到了答案:“有些书目太深奥,农民看不懂或不爱看,他们更喜欢麻将桌。另外,由于缺乏经费,书屋没有专人管理,且书目更新太慢,想看书的村民却找不到他喜欢的书。”周祖翼建议,提高村民素养,阅读只是一方面,推进民众人文素养的提高,措施一定要“接地气”。

 

  “当阅读难以推进时,为什么不想想其他办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步推进?民众喜欢听,就组织文化讲座;民政喜欢看,就组织文艺演出。”他建议要以多元的渠道,灵活的方式将道德、文化价值观传递给民众,逐步提高人文素养,让书屋“活”起来。

 

 

 

编辑:付裕

关键词:农村文化 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