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社会 社会

凌锋委员: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2014年03月12日 09:17 | 作者:李晓宏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近年来,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让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委员感到痛心。去年,她搜集、调研医患暴力冲突问题,外出开会、讲课、会诊等,一有机会碰上各家院长,就与他们探寻对策,并就法律维权咨询律师。今年政协会议上,她建议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尽快制定出台《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

  医患之间,信则两利

  政协医卫46组讨论会结束后,凌锋打开电脑,给记者点开一份《叙事医学病例》。其中有医生樊晓彤记述接诊一名脑瘤患者的一段经历——

  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手术前她想请假回家,给放学的女儿做顿饭,被樊医生回绝了。她的丈夫听完手术情况介绍后,犹豫了一个多小时才签字。术后,每天要做腰穿。一次,樊医生因另一台手术结束晚请同事帮忙,谁料一贯温婉的病人变得强硬起来,坚决等他下手术了再做。3年后的一天,这名患者专门来看樊医生,满脸的笑容。她说,当时是抱着最坏的打算来医院的,担心从此残废了,所以想回家给女儿做顿饭、洗洗衣服。樊医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她逐渐打消顾虑。“这是一种信任吧!”樊晓彤说。

  凌锋说,正是要求医生记录《叙事医学病例》,让医患之间能够更好地换位思考了。“每位患者身后都是一个家庭、一本书,她们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许各有隐情。我们有时不能满足病人,但不应忽视她们的感受。”

  医生要用“心”给人看病

  “叙事医学”是21世纪兴起的新概念。叙事为医生提供了接近病人情感和精神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平衡医患关系。“我们要求住院医师和进修医生每月要写一篇叙事病例,上级医生一对一点评。”凌锋在呼吁法律维权的同时,也强调医生的人文精神,“有的年轻医生对一些又脏又穷的外地患者感到不耐烦,通过写叙事病例,了解病人的境遇,理解他们的痛苦,同情心和向善心迸发。病人体会到医生与他‘同呼吸,共战斗’,增强信任和尊重。”

  在采访中,一位40多岁的男记者凑过来低声说,“谢谢凌教授!几年前您救了我的一位亲人,她当时快成植物人了。”

  凌锋凝重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患者一句感谢话,做医生的心里就很高兴。医生是用‘心’给人看病的。没有爱心、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是当不成好医生的。”

  曾经,凌锋的一张号被号贩子炒到8000多元。为了堵住号贩子,凌锋不再对外挂号,改由两种渠道接诊病人。一是各种关系介绍来的,每人一律交500元挂号费,这笔钱直接捐给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作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民族孤儿救助基金主任,“凌妈妈”惦记丽江的300名孩子。对于自己下级医生转上来的病人,凌锋分文不取。凌锋还把教学、带队伍当成她的一项重头工作,提携后进,甘为人梯。近些年,她又倾心医学科普,“上医治未病”是这位委员的另一道课题。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医生 凌锋 病人 爱心 患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