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政协委员谈粮食安全路径: 科技创新与规模化经营是粮食安全的两大保障

2014年03月18日 11:33 | 作者:李彬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粮食安全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

  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后,2014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

  “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坚定自信的表述,又成为两会上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粮食产量“十连增”与粮食缺口逐步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中国粮食产量成功实现“十连增”。这已经超过原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目标。该规划提出,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0800亿斤。

  不过,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增产步伐在逐步放缓。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素除了生产模式粗放,基础设施落后,药肥使用过度等传统原因外,随着经济发展,又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耕地占用增加等新的影响因素。而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多。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近10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来看,增产步伐逐步放缓,而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递增。

  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2013年与2009年相比,我国年度净进口粮食增加4841万吨,增长了9.1倍,年均增长112.6%。

  尽管适当进口国外粮食可以缓解国内粮食难以大幅度增长的难题,但粮食进口猛增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了担忧。

  “十连增还是不够,去年我国粮食净进口8400多万吨,当然这当中主要是大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但必须看到的是,连续十年增产的同时,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农业的比较效益仍旧偏低,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凸显,谷物进口数量也在逐年递增。

  “增长的时间越长,也就意味着离减产的拐点越近。”陈锡文表示,根据发展规律,当前农业发展走到了重要关头,要高度警惕农业生产滑坡的可能性,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也表示,粮食安全不仅是指口粮安全,口粮我们基本自给没问题,但还要考虑到饲料粮和转化产品。

  “我国去年进口了6338万吨大豆,一部分用来榨油,一部分作为饲料。这些大豆如果在国内生产,需要额外耗费5亿亩以上的土地。”柯炳生认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原粮消费越来越少,转化产品消费越来越多,“未来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新增的需求主要不是口粮,而是饲料粮。如果饲料粮供应不足,导致肉禽蛋奶大幅涨价,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难题

  粮食进口量持续增长,除了我国刚性需求外,国内外谷物较大的价格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自2004年以来,国家连续实行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受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此项政策措施对托举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合理引导粮价良性有序上涨,相比1997年实行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成功可行,没有再形成新的财政包袱,功不可没。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用“小步走、年年走”来形容国家每年上调粮食收购价格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的措施。

  “2008年以后,粮价开始上涨。这对于保证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国粮食价格已经高于国际粮价。”聂振邦表示。

  那么为什么进口的粮价偏低?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表示,既包括国内农产品生产资料、劳动力、物流环节价格上涨的因素,也包括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补贴力度大、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完备、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多等原因,须引起重视。

  “例如美欧等国家根据WTO规定的绿箱政策对农业生产过程、农业推广、农业科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补贴。每年,美国对农业的补贴能够达到900多亿美元,欧盟能达到700多亿欧元。”牛盾表示,国内和国际农产品价格差让国内的企业更愿意进口农产品,甚至有可能在用完配额之后即便附加上关税,对企业来说依然是进口农产品比购买国内农产品合算。这将打击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我国自2008年以来,连续7年提高政策性粮油收购价格,这也将支撑国内粮价适度上涨。

  而与国内节节攀升的粮价相比,低价的进口粮格外引人注目。聂振邦介绍称,2013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其每吨的完税价格低于国内玉米的市场价格300~500元,同样,每吨糖的价格低1000元,每吨棉花的价格低4000元。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表示,从2010年起,我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久,我国大豆产业和市场就全面失守,2013年食糖市场开始失守。按目前趋势,预计10年内,水稻、小麦和玉米将相继步大豆和食糖的后尘。”

  “谨防我国粮食重蹈大豆覆辙”也成为两会上众多农业界委员呼吁的问题。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一大亮点是“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并提出,将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这一提法是首次在一号文件出现。

  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简单说就是,在综合考虑CPI指数和当年农民收入增加目标、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出来的一个价格水平。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是在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促进补贴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对此,柯炳生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目前来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存在如何确定农产品市场价格、补贴数量和补贴范围等问题;建议明确责任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将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粮食 安全 农业 价格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