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孙太利: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应“落地”

2014年03月28日 10:33 | 作者:孙太利 |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分享到: 

  近年来,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先后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民间投资36条”、“小微企业29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市场、法制、社会环境,使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

  而实际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许多政策措施“不落地”,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这既有企业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

  企业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仍然是权力型,而不是服务型,没有做到“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二是由于近三年的集中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推动产能增长,使得投资行为发生扭曲,造成企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企业设备利用率明显下降。三是由于政府金融改革尚未到位,中小企业资金紧、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依然严重。四是由于国家税费改革滞后,中小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营改增在试点过程中,有的企业减轻了税负,但有的企业反而增加了税负。

  企业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仍然属于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当前转型过程中,缺乏人才,管理水平低。据调查,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员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10.46人,而中小企业仅为2.96人,只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8%。发达国家企业实践证明,培养经理员工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劳动生产率就能增长2%-3%;创新投入少,转型慢。由于一些企业经营不景气,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名牌产品少。

  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才能解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不落地”的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各项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协调补充的金融支持体系,使其真正落地、管用。在企业的起步阶段,政策性金融提供条件相对优惠的融资支持与风险保障。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政策性金融可逐步退出,加强商业性金融进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条件,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步伐。

  进一步出台财税扶持政策,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逐年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并加快实施“营改增”。为鼓励企业增加设备改造投入,建议扩大消费型增值税实施范围,特别是允许与设备投资配套的厂房投资部分抵扣进项税,从而保持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增加创新投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政府要鼓励企业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应对成本上升;重视企业技术和生产工艺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此外,还应提供渠道,搭建信息平台,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应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

 

编辑:罗韦

关键词:中小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