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清明四重奏

——清明可谓中华感恩节

2014年03月31日 10:2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政治清明———介子文化的特质

  我国传统节日,绝大部分都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最早的起源都是感受自然的节律,顺天应时而设。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孕育了人文精神而丰富起来。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和屈原是其中典型:一个代表寒食清明,一个代表端午;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山,一个在水;一个死于火,一个死于水。介子推跟寒食清明的关系,很值得我们了解:

  相传春秋战国时,晋献公和妃子骊姬为了让小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逼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为避害而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只剩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绵山地方,关于介子推的资源非常丰富,地方上比较强调介子推的忠、孝、信、义这些方面。从介子推故事的特质来说,我觉得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现在加以彰显。一个是他功成不受赏。重耳在流亡危难之时,他把自己腿上肉割下来煮熟给重耳吃,救重耳一命。据传重耳感动地说:“我定要好好报答你。”介子推坦然回答:“我不求任何报答,只希望你日后成为一位清明的国君。”果然,当公子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后,他不但不捞官捞财,相反,功成不受赏,背了老母亲躲到绵山去,而且那么坚决,你放火烧山逼我出来做官受赏,我也不出来,宁可活活被烧死。传说就是因为纪念他,以后此日不举火,大家都寒食,遂成寒食节。另一个更值得我们彰显的是如下故事: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留一条路让介子推出山。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宗教文化出版社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实反映了历代人们的普遍愿望,短短八句就三嘱“清明”。犹如屈原之与端午节,端午本无“爱国”的内涵,只因屈原按照现代的解读是爱国诗人,于是端午节也就有了爱国的含义。介子推之于清明节何尝不如此?如上所述他的精神特质正在“清明”,如果屈原定格为:高洁人格和爱国精神;那么,介子推可定格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政治清明,不仅是古代人的宿愿,而且是当代人的诉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宣示,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这也应当是清明文化的内涵。

  生态清明———提倡环保的文化

  清明的本义就在生态“清净明洁”。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中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上巳节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的尊重、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清明节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所以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斗鸡,以及插柳植树等。

  清明插柳之风很自然地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为纪念他,其忌日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其实,孙中山的意愿是将植树节放在清明节的,在他生前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这么做的。按孙中山倡议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颁布以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定的“全民义务植树日”即在清明节前后。订的时候清明尚无假日,所以放在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从2008年开始倡议的清明放假已被采纳,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现在已连进清明节假期中,很现成的可以把植树节、环保节落户在清明节。2011年《殡葬绿皮书》指出:鉴于植树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涵上相互关联,可以考虑将植树节和清明节结合起来,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嫁接整合,使植树与清明联姻,实现祭扫、踏青、植树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生态葬,又叫环保葬或绿色葬。

  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言:“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的清明节俗应当由“插柳留春”、“植树扩春”,发展为“环保护春”。让清明节成为生态环保节,努力实现生态的“清净明洁”。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清明 生命 清明节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