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分类高考,时机成熟了吗?

2014年04月02日 09:48 | 作者: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担忧重重:中学和大学是否做好了准备?

  “现在的大单位招聘筛选简历时非985、211不考虑,孩子若选择了技术技能人才高考,上职业类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体面工作?”面对记者的提问,河北一高中学生家长李女士道出内心的顾虑。在她看来,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差生才选择的教育”。“我们都知道,中考的时候,普通高中的招生顺序排在中职学校前面;高考时,高职高专几乎是‘捡漏’录取。职业教育本应该是一种类型,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中,职业教育很明显被归为一个教育层次,且处于最低端。”去年,李女士的孩子高考分数没上本科线,她托关系将孩子送进某重点高中复读。

  家长们的反应确实让部分办学者对此项改革表露隐忧:分类高考会不会导致学术高考扎堆,技能型高考无人问津?有办学者说,中国传统观念重学轻术,老百姓在观念上认为技能教育低人一等。很有可能30%学术型高考多得打破头,而70%的技术技能型高考无人问津。部分民办大学办学者尤为担心,民办大学现阶段在经费、资源等方方面面都感觉不被平等对待,政府直接分类后会越发感觉被歧视。

  调查中,相当部分人士的普遍担心是,分类高考,社会和高校目前的准备尚不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地技能技术型人才,但社会无论在尊严和薪酬上都还没有给这些人认可。高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学术型而非技能型,这种学术型老师怎么能培养出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有人说,高等教育的根本就是职业教育,本来就不应该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别。高校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应该建立在职业教育的坚实基础之上。

  也有学者质疑。16岁,谁能帮助孩子做好规划?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表示,要适应这样的双轨选拔,中学必须变革已有的“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可能面临新问题,须同时提供两类教育。同时他指出还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轨年龄的科学性,为什么是16岁,不是更早或更晚;二是学校是否有合适的师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学生规划,科学地选择好自己的发展轨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分轨考试的设计终将遇到麻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值得怀疑。

  建言支招:完善配套措施,先试点再推开

  “学生在16岁时做出的选择,有的是出于兴趣,但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是出于无奈。”李女士建议改革能多给学生几次选择的机会。“很多高中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一旦因盲目选择‘入错行’,而今后再不能选择,有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职业发展。所以,期待学生们不光在报考时能分类选择,进入大学后,若发现实际学习中不太适合自己,还能有再选择的机会。”她期待在今后的大学培养体系中若能将两种类型的教育体系打通,才能使高考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真正发挥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也指出要真正搞好分类考试,还需要学生、家长与全社会观念的解放,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就业政策、用人标准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釆取相应措施,积极进行引导。“作为后续措施,还应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搭建立交桥,形成互通机制。”马敏说。

  “这种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对的,主要是参考德国经验或者可以直接称之为德国模式,但在中国实施,还将面临在观念、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挑战,以学校结构性调整和两种高考模式为内容的新一轮中国高等教育革命将任重道远。”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说,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技术型人才,相比德国,我们国家无论是道义尊严上还是薪酬工资上,还有待形成一种文化,给这些人才以公正客观的认可。也有业界人士建议,分类高考可先在技术大省小范围试点,探索完善配套政策,再逐步推开。

  全国政协委员刘焱建议扩大转型学校的比例,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她同时也提出要真正解决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后续的就业问题,才能保障改革的持续推进。

  原标题:分类高考,时机是否成熟成焦点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高考 分类 改革 职业教育 技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