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一位名医和他的履职情怀

2014年04月08日 10:00 | 作者:肖飞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林绍彬,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导。1982年8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长期工作在基层医院临床岗位。心血管内科、二维超声心动图、电生理、心脏起搏器是他的特长。他担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分会常委;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分会主委、心血管分会副主委等。1995年4月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副主委,九三学社福州市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福州市政协副主席。

  林绍彬以广阔的视野积极建言献策,聚焦百姓关切,呼吁医疗体制改革和探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其执笔撰写提案达100多件。其中,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6年多来,共提交了46件提案,提案中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采纳。

  ■■“半夜院长”

  林绍彬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其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父亲的勤劳朴素、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身为一个地道农民的儿子,他从小与大海田畦为伍,无论是上山种地瓜花生,还是下海捞鱼虾养殖,风里来雨里去,他都能坚持边劳动边读书,艰苦的生活环境也磨炼出林绍彬坚毅果敢的性格。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在山路上摔了个头破血流,缝了十多针,住院半个月,乡村欠发达的卫生条件让他从此立下了从医的志愿。

  1977年高考恢复后,他如愿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五年的刻苦学习为他今后成为一名好医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成为莆田市医院内科住院医生、福州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急救中心主任医师等,开始了为病人解除痛苦忙碌劳累又无怨无悔的职业生涯。

  医生的工作让他感觉到如鱼得水,来自农村的他特别能体会到农民看病的困难,在门诊时常常为了病人的诊疗而工作到下午两三点还顾不上吃饭。特别对从边远山区慕名而来的病人,他是宁可不下班也要把病人看完。林绍彬所从事的心血管专业原本风险就很大,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他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曾经有人问他:“你一天到晚这么忙,不累么?”他总是说:“累!但是把病人看好了,再累也值得!”

  勤奋和努力成就了机遇,林绍彬走上了副院长的领导岗位。作为副院长,他所分管的业务是医院里最艰苦的工作之一。上任之后,他更没有了下班的概念,特别在出现突发事件、群体伤亡时,总是没日没夜地干,有一次福州连江县发生重大车祸,转来20多个伤员,林绍彬在医院一口气呆了三天两夜,回家时疲劳得连路都走不动了。重危急难病人往往在夜间发病,所以常常在三更半夜接到电话,他总是立即动身前往医院,一干就到天亮。当黎明的晨曦印上天际时,他才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但脸上总会多出一份欣慰的笑容,因为生命又一次战胜了死亡。他的辛劳为他在医院里赢得了一个美誉:“半夜院长”。

  1996年,林绍彬主动申请参加援藏医疗队,工作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高原的医疗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但是林绍彬用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工作博得藏族同胞的好评。有一天夜间十点,突然一位中年藏胞因肝硬化大出血昏迷休克送到医院。林绍彬闻讯赶来边抢救边求援,大家群策群力,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病人出院时藏胞们感激地把雪白的哈达献给了林绍彬和他的同事们。藏胞们称赞他们是雪域高原的神医,在他们离开西藏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医疗工作是一项集体劳动。林绍彬深知只有大家共同提高才能形成一个高层次的知识团队,才能发挥更高更好更有效的作用。为此他带头组建了第二届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学会,团结仁人志士,广纳人才,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把中西医结合急救工作在学术上规范整合起来,经常开展闽台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由于他工作出色,该学会连续几年被省医学会评为先进学会。同时在内科领域,他也因为自己出色的业绩与资历担任了省、市有关学会的许多重要学术职务,他把这些看成荣誉也当成一种责任,鞭策自己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分钟就是一条命”

  “对于危重病人抢救来说,一分钟就是一条命。应该尽快出台、实施相关措施,让医生可以放心地救死扶伤。”林绍彬委员在2008年全国政协会议小组发言中的这句话,被媒体评为当年全国两会上最动听的十句话之一。林绍彬对此谈起记忆深刻的一件事:一次120送来一个大动脉断了大出血的危重病人,当时患者失血性休克、性命垂危,家人又不在场,无法办签字手续。为治病救人,医院急救中心立即冒着风险给他输血、抢救,终于把他的命保住了。但没想到病人苏醒过来后居然兴师问罪:“你们没经我同意,为什么给我输血,万一我感染艾滋病怎么办?”医生们听了心里特别难受。

  这件事给林绍彬触动很大。“据我了解,这种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既不利于病人的抢救,也给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和隐患,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他说,医院经常碰到“三无病人”(无名字、无职业、无亲属),特别是急诊室,面对意识不清的危急重症病人,家属又不在场,无法对手术或急救措施签字。“遇到这种情况,医生们常常是左右为难:当机立断抢救吧,有违法律程序,说不准就会被告上法庭;见死不救吧,有违职业道德;当然,我们通常是选择救死扶伤,冒着风险抢救病人,但却给医生造成了很大麻烦:一是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危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二是医疗费拖欠,影响了医院救死扶伤的积极性。”林绍彬深有感触。

  为此,林绍彬委员经过深入调研和周密思考,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案,建议全国人大应对医师法进行修订,赋予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自主决定抢救病人的权利,并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免予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要提供专门的“三无病人”救治经费,国家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为急救“三无病人”提供资金保障。

  2008年下半年,国家卫生部就此问题进行联合调研,并于2010年3月1日,出台了修订完善后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十条明确了“……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为医务人员早期、快速、有效抢救“三无病人”患者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出台了《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明确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中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为医务人员应急救治“三无病人”提供了法律依据,使许多急危重及“三无病人”得到及时救助。同时,《规范》也促进了全国的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软硬件建设。而备受关注的执业医师法修订已列入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的立法计划,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的相关法规也将有望纳入修订范围。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林绍彬 救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