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清代外销画里的珠江船舶

2014年04月28日 11:43 | 作者:宋平 | 来源:文物天地
分享到: 

U5826P1081T2D150204F8DT20140426103718

通草水彩画《帆船》

 

宋平

 

  外销画是清代广州外销商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货物,它不同于瓷器、茶叶和丝绸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一种介绍中国风俗人情、具有旅行纪念意义的艺术品。近年来,在陈滢、程存洁、程美宝等学者的努力开创下,外销画的史料价值逐渐为学术界所关注,成为研究清代社会行业、服饰、民俗以及广州外贸史等专题的重要材料。珠江上的船舶就是这些外销画的重要题材之一。

 

  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居民生活素与船舶有关。清代中期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建立了以船舶为主的贸易运输系统,故珠江上船舶种类繁多,大小各异,呈现出水上之城的繁华。珠江上繁忙活动的各式船舶深为外国人所惊叹,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还专门在广州雇佣一批画家绘制珠江风景和船舶外销画。这些以玻璃画、纸本水彩、纸本水粉、通草水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珠江船舶外销画销售至西方后为人们所珍藏,其中许多精品至今仍保存于英国、荷兰、瑞典、美国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中。广州博物馆是国内少数注意收藏外销画的单位之一,藏品中有一幅名为《广州十三行》的玻璃画,描绘了广州十三行及前面珠江上停泊的各式船舶,是外销画中少见的精品。

 

  以船舶为题材的外销画多采用写实的手法,完整地保留了当时各式船舶的形制特点,为我们研究清代珠江船舶提供了直观的材料。根据清代外销画里珠江船舶,结合中国文献中关于各类船舶的功能和航线记载,我们可考证船舶的载重、用途、主要航行范围等信息。结合清代外销画和相关文献记载可知,清代珠江有100至200种名称各异的船舶,有以用途命名、有以形状命名、有按地域命名、也有根据历史传统命名的,概括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种:

 

  出海货船

 

  珠江上的出海货船主要有可远航至东南亚一带贸易的洋船,前往惠州府、潮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等地运载盐和货物的白漕船、乌漕船。

 

  洋船,或称本港洋船,俗称“大眼鸡”,因其前部两侧绘巨大眼球而得名,是广船的典型代表。广船在唐宋时期已负盛名,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称“浮南海,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猪、酿酒其中。”清代洋船主要航行至澳门、海南以及东南亚一带贸易,也有远航至欧美的。前引广州博物馆藏玻璃画《广州十三行》中的在海珠炮台旁边停泊的三桅大船就是被称作“大眼鸡”的洋船,另外广州博物馆藏有一册题为“新呱”所画的通草水彩画画册,其中一幅专门描绘了广州的洋船。

 

  白漕船又称白盐漕,也称东场盐船,初以主要往东场盐船运盐而得名。通体白色,船头两侧画两黑眼;有二桅,挂帆以风为主要动力。广东盐场在惠州府、潮州府者,称东场;在广州府、肇庆府、高州府、廉州府者,称西场。白漕船也在沿海各地运载各式货物,《粤海关志》记载在惠州、潮州、江门、琼州等处的征税口均有其征税记录。清初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1630~1696年)《白鹅潭眺望》一诗则有“几欲飘洋过日本,白艚东作百蛮游”之句。

 

  乌漕船,又称乌盐漕,结构与白漕船类似,同为海运货船,仅在外形颜色上有所区别。通体乌黑,船头两侧则画两白眼。《广东新语》称“其飘洋者曰‘白艚’、“乌艚”,合铁力大木为之,形如槽然,故曰‘艚’。首尾又状海鳅,白者有两黑眼,乌者有两白眼,海鳅远见,以为同类不吞噬。”有的外销画命名为“盐船”,则是根据其主要运货为盐而定,与明清中国文献中航行于北江的“盐船”并不是同一种船。

 

  内河货船

 

  珠江上的内河货船种类繁多,很多船舶从宋代开始便已使用,明清广东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对外贸易的鼎盛使岭南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整个珠江水系成为一个有机的交通系统,增加了许多前代文献中未见的内河货船。在清代的外销画中就有盐船、大开尾、西瓜扁、三板(舢板)、西南谷船、外江运粮船、香山米船、棉花渡、石料船、木料船、糖漏船、始兴油船、油枯船、炭船等几十种船舶。择其重要的船舶如下:

 

  西瓜扁,又称西瓜扁艇、扁艇、扁船、驳鬼货扁艇等,是清代广州口岸开放后出现的一种中型运货船。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中记载的广州二十余种航行于珠江的船舶中,尚未有“西瓜扁”之名。但梁廷楠《粤海关志》“税则”篇已有大关、东炮台挂号口(番禺县附城)、黄埔挂号口、紫泥挂号口(番禺县)三个征税口对西瓜扁进行征税,因此可以断定西瓜扁的出现与广州口岸的开放有直接关系。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23年所编的《华英词典》专门收录了西瓜扁的英文单词:Chop boat。外国文献还称之为“官印船”,认为这是唯一具有官方执照的货物驳接船。西瓜扁的主要航线在黄埔与十三行商馆之间的珠江水道,主要功能是在洋船与商馆之间驳接转运货物,也在这两地接送外国人,故一些外销画又题为“送夷商下澳西瓜扁”。

 

  另外常见的还有运货的小船——三板,也写作舢板。三板作为常见的小型运货船,没有甲板,以橹作为主要推进动力,主要在江河与海湾短距离航行。广州博物馆藏有一幅通草水彩画,描绘了两只舢板运载货物的场景。

 

  渡船

 

  珠江上的渡船有以按航行时间命名的,日渡和夜渡;有以往返地点为命名,如东莞船、西南客船、市桥渡、虎门渡,香山渡船等;也有特定的横水渡。东莞船、桂林船、香山渡船、西南客村是广州与这四地之间开通的定期航船。香山县清代属广州府,接壤澳门,在清代外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南客船指前往佛山西南镇的客船,位于北江北岸,距离西江航道很近。清代广州及粤东地区少稻米,缺粮,多从广西、粤西甚至东南亚地区运载米谷,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米粮市场体系。《广东新语》称“东粤少谷,恒仰资于西粤。”西南镇是来自粤北、粤西的米谷、木材等商品的集中之地,与广州之间的水上交通繁忙。

 

  官船、兵船

 

  官船自明以来称黑楼船,外销画也写为“大官座船”,清代兵船有米艇、浆艇、快马、快蟹艇、捞缯艇、内河橹桨艇等。外销画中并不多,仅有几种。

 

  黑楼船楼棚漆黑而得名,大官座船自明代开始就是广东地区官员的座船。《天工开物》卷九“舟车”云:“广东黑楼船、盐船,南达会省。……黑楼船为官贵所乘。”外销画中的黑楼船布置精美,设客舱、卧室等,桅杆可立可收,并挂“粤海关”之标志。米艇,原为运米船,因其迅速便捷而在乾隆年间为官府所采用,仿制和改造成兵船。《粤海关志》记载了各营水师所拥有的船舶数量,显示出米艇在嘉庆时期已经是主要的兵船了。浆艇,或称蜈蚣快艇、蜈蚣锐艇,为水师缉盗、巡逻之船,有八橹、十六橹等大小不同之制。张九钺(1721~1803年)《番行篇》写“红毛鬼子黄浦到,纳料开舱争走告。蜈蚣锐艇桨横飞,婆兰巨梱山笼罩。”

 

编辑:付裕

1 2

关键词:船舶 珠江 外销 广州 清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