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西安市政协常委会献计新型城镇化 人要过得舒心

2014年05月15日 09:38 | 作者:路强 佟庆利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不是为了建造新城,而是为了人过得舒心

  ——西安市政协常委会议献计新型城镇化建设小记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很多部门负责人的案头都放上了一份市政协提出的《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西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和调研报告在一起的,是市长董军4月16日作出的批示,“市政协的这份调研报告对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他要求,各相关部门、区县注意在具体工作中参照落实。

  作为千年古都的西安正在圆着一个“大都市”的梦,即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城镇化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由之路。截至2013年末,西安市的城镇化率已达到72.05%。按照全球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超过70%后,其增长步入平缓期,普遍的年增长幅度在0.5%以内,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在新形势下,如何稳步推进西安新型城镇化建设?3月底,市政协十三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协商,并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深刻指出了西安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就是追求各项指标,扩大城市规模,但从西安市主城区来看,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人口拥挤、就业困难、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十分严重;在对城镇化概念的认识上单纯、机械地把城镇化理解成农村人口居民化,甚至强行圈地搞建设,硬性转换农民身份,过分追求城镇化率,从而忽略了城镇功能的提升、公共服务的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体制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受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及子女很难在城市落户、就业和发展;二是城乡土地资源良性互动关系没有形成;三是城乡社会保障政策和标准不一。”

  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规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产业支撑力度不大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报告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吸取国内一线城市空间发展失控的教训,重新梳理市域空间层次,形成一核多心、轴向发展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同时,要明确规划区的功能、区域范围,区域间应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防止大城市“摊大饼”、中小城市盲目扩张、小城镇遍地开花。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镇公用基础设施,以新型社区布局统揽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使用土地,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完善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挖掘存量用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

  ……

  在这份调研报告中也融合着很多常委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市委和委员们发言的“好声音”———

  民建西安市委提出,围绕国际化大都市的小城镇建设,应是这样一种效果:如众星拱月,明珠环绕,浑然一体,相映生辉。而不是千篇一律、千镇一面。

  民进西安市委建议,根据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可以考虑设立小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因为区县是小城镇建设的责任主体,区县必须建立持续、稳定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城镇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王晓萍委员呼吁,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城市,应把培育周边特色小城镇作为突破口,一方面以绿色生态理念传承历史文脉,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激活释放现代西安的科技资源潜能。

  冯立文委员提醒: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产”和“城”的融合,城市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只有产城融合发展,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实现产、城、人的高度互动,才能真正走活新型城镇化这盘棋。

  “以人为本”,这个词无论在调研报告中还是委员发言中,一再被提及。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城镇 建设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