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频繁被质疑背景下 透视公益人的“道德优越感”

2014年06月03日 14:38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自郭美美事件以来,中国公益组织遭遇公众质疑已是常态,近期的嫣然天使风波事件、壹基金被质疑贪污事件均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近日在京举办的“正益论”凤凰安平公益沙龙,探讨的正是“公益被质疑”的话题。活动现场,主持人抛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公益组织在面对质疑时,其回应往往带着道德优越感。如果公益组织要求外界以平常心看待自己,那么,公益人自身应该是常人心态还是带着道德优越感?

  “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创始人邓飞说,自己是做记者出身,到了公益界后,没有太多的专业技能,于是自称“菜鸟”。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大家对你没有那么高的期待,我们做得好就会有掌声,做得不好就会有批评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一点点地从泥土里面长出来。”邓飞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中心主任金锦萍副教授认为,公益组织与政府和企业不一样,尤其是公募性的公益组织,是依靠不断宣传机构与项目的美誉度而获得支持,一旦被质疑,往往生存都成了问题。

  面对这种“飞得更高,跌得更惨”的情况,邓飞从自身情况分享经验,他认为,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谦逊,同时,他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记者,一名志愿者”,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金锦萍表示,从实际发生的情况来看,公募性组织的这种“道德困局”不一定最后都导致坏的结果。比如,一些公益组织被骂得特别多,但捐来的善款也在增加,也就是说,这些机构在质疑者里面也争取到了一些支持者。所以,她认为“公益慈善不要怕被质疑”。

  此外,从机制上来说,金锦萍认为,质疑者的成本很低,被质疑的公益机构回应的成本却很高。一般来说,如果走司法诉讼的程序达到澄清自身的目的,会遭遇高成本、周期长的困境,最终虽然“赢了官司”,却因为漫长的周期而“输了公众”。

  “我们能不能有一种替代性的程序?不走司法程序走仲裁可不可以?公益慈善领域可不可以有这样的机制呢?”金锦萍提出了她的建议。

  关于道德优越感的问题,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观点是“反向”的,他说:“我做公益25年,没有道德优越感的包袱,反倒是有一种道德忧郁感,或者说道德忧患。”

  徐永光认为,既然公众的期待很高,那么公益机构就要做得很好。“如果道德上出问题,捐款人的唾沫星子都会把我们淹死。”

  徐永光介绍,南都公益基金会做“新公民计划”,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挑项目时,前几名都是企业的。“企业没有道德绑架,以市场说话,给市场提供好的产品,而NGO往往有道德优越感,不太重视受益者的权利。”道德优越感带来的负面东西,“容易影响公益组织的效率”。

  徐永光说,公益机构很容易遭遇“道德绑架”,很多人认为公益机构做公益就不能拿高工资,应该是“零成本”的,这会让行业发展非常艰难。

  此外,徐永光与金锦萍都强调,公益机构一定要尊重受益人,要照顾他们的尊严。

  “曾有一个企业家给农村捐赠了一所学校,出席建成仪式时,他发现学校还缺一些东西,于是他让工作人员去问学校还缺什么,并强调一定要‘小心地问’,‘不能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是来施舍东西的’,这就是一种尊重。”徐永光说。

  关键点传播集团公司董事长、危机管理专家游昌乔认为:“在遭遇质疑后,公益机构在回应时一定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立场,讲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第二是态度,要体现对事情的重视;第三是行动,说清楚自己采取怎样扎实有效的举措。这是危机发生之后如何赢得保护时间,重新赢得公众信赖的重要举措。”(顾磊)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嫣然天使风波 壹基金 郭美美事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