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部分乡村陷“无人管事”尴尬:人心涣散 运行瘫痪

2014年06月15日 10:35
分享到: 

  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是乡村治理的最佳状态。而这其中,有人管事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只有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田地无人耕种、基础设施无人建设,甚至连安全都无人保障。处于社会大变革中的广袤农村,如何破解这种“无人管事”的困局?

  在山区面积达2/3的山东省邹城市,探索才刚刚开始。

  内选外请,本土“能人”挑大梁

  一条新修的柏油路,将田黄镇栖驾峪村的新旧村址隔开。路北,一排排二层小楼整齐矗立;路南,旧村早已没了踪影,代之以大片农田和一排生产用房。

  村支书兼村主任马传胜今年38岁,却是个年轻的“老支书”。1998年,他被村民选为村主任,一年之后担任支部书记。此前,栖驾峪村在十里八乡“名气”不小。因为村办企业倒台欠了130多万元的债,村民意见很大,光查账就查了好几年。

  “班子散了,村里的事没人管,多的时候老百姓一个月能去北京上访三趟。”那时候,马传胜在镇计生办干临时工,家里还经营生猪屠宰,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群众对村两委意见大,马传胜就先整顿“两委”班子,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抓学习、提素质。班子有了战斗力,马传胜又开始聚民心。比如狠刹吃喝风,凡是镇工作人员来村,确需吃饭的一律按每人1.5元标准,并且实行“对口陪餐”。大家一看马传胜带了头,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马传胜还把村里52名党员分成3组,每个支部成员负责17名党员,每个党员再负责13个农户,编织出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的网格。“真要把村里的事管好,不能光靠两委成员,必须把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有了管事的人,栖驾峪人在平地种起了小香瓜,在山地里种上了苹果和板栗,还搞起了招商引资。没几年工夫,村里就大变样:新房越来越多,路灯越来越亮,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在田黄镇,像栖驾峪这样请“本土”能人挑大梁的为数不少。截至目前,全镇51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各行各业的能人有29名。这其中,有一直在家经商创业的,也有在外务工被请回来的。他们的加入,不仅提高了乡村的治理水平,而且使田黄镇村党支部书记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调整,45周岁以下的就有19人。

  “以前村两委班子结构严重老化,就算是想干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田黄镇组织委员潘伟记得,有两个50多岁的老村支书跟自己发感慨,“看了人家的旧村改造,心里也很羡慕,不是不想搞,是真干不动了,村里的事,还是得让有心力的人来管”。

编辑:顾彩玉

01 02 03

关键词:乡村 无人管事 尴尬 山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