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农民变“市民” 广东省政协委员:教育社保应先行

2014年06月16日 15:14
分享到: 

  农民变“市民”,教育社保应先行

  羊城晚报记者薛江华实习生底雪源通讯员赖南辉

  广东是农业转移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异地务工人员约有2700万,其中省内户籍1040万人,省外户籍1660万人。近日,省政协十一届六次常委会议召开,会议围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议题进行专题议政。之前,省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分赴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开展调研,并赴江苏省考察学习,还函请汕头、湛江市政协组织调研并提交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题调研报告。

  政协委员们纷纷认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起步较早,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特别是在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安排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积极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推进工作中做出调整。

  来粤读中学人数将激增

  省政协的调研报告指出,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广东省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范围,出台随迁子女中考、高考政策。目前,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在校生近4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2.7%,其中超过半数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然而由于随迁子女人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受教育资源制约,当地公办中小学只能接纳部分随迁子女入读。珠三角9市中,广州、深圳、东莞、中山四市非广东籍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低于50%。从全省看,208万非户籍学生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也仅占52.4%。经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在广东就读初高中的外省籍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几年内将会增加100多万人,这就意味着至少增加几百所2000人规模的中学。

  同时,随着异地高考的逐步放开,广东高考人数增大,但是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少,造成重本高校录取率持续垫底。2013年一本院校计划录取率为5.93%,低于全国10.13%的平均水平。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教育问题是委员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农村孩子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全部免费,但是由于财政补助不足,使得很多学校无法继续支撑办学,政协委员胡社军认为,应该加大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校的财政支持。同时,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原本是农村的人口,变更为城市人口后,无法继续享受免费读中职的政策,希望可以给予一定的关注和考虑。而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大学生创业的人群进入城市户口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一些地区出现“非转农”

  调研报告指出,今年5月1日起,广东实施不分户籍、终身补贴的均等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制度,将补贴对象扩大到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在粤务工城乡劳动者。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养老保险关系、流动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关系实现省内转移接续。2013年全面实现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基础养老金提高18.2%,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达19.1%。政府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及其随迁亲属纳入城镇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不分户籍、不分经济类型和用工形式的事业保险制度。

  省政协调研发现,有些城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到位。一些地区对农业转移人口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甚至差别对待,权利不等,造成一些农业转移人口不愿落户城镇,甚至出现申请“非转农”的现象。

  省政协建议,各地政府要提高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服务意识,提高保障水平,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分担机制未建立

  调研报告指出,在户籍制度方面,广东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改革,比如放宽了城镇入户条件,实施积分入户制度,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积分制入户60.2万人。而居住证“一证通”的制度,使得持证人可以在居住地办理驾驶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各地以居住证为载体,不断扩展居住证的登记、服务、权利功能,为持证人提供均等化的就业培训、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健、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发放居住证4687万张。

  省政协调研发现,虽然广东目前已逐步放开了健康教育、疾病防控、预防接种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户籍限制,但一些地方政府还优先考虑城镇户籍人口利益,忽视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权益、诉求,或是思想认识不足。片面认为“要人手不要人口”,将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关系简化为“劳务关系”,或是处于观望等待、被动落实的状态。

  为此,省政协认为,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是势在必行的。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市县转移支付机制,在转移支付测算中充分考虑非户籍常住人口因素,逐步建立与市民化挂钩的转移支付制度。

  然而,公共财政分担机制尚未建立。流出地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经费没有随着户籍的转移而流转,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给流入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也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受到限制。

  产业园中本地劳动力居多

  调研报告指出,广东实行“双转移”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支撑和承载能力的产业集聚区。而产业园区的发展为当地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40个省产业园吸纳就业累计达到70.33万人,其中本地劳动力47.9万人。

  省政协建议,产业园区要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扩大就业规模。围绕劳动力转移功能区和产业布局,建设区域劳动力转移示范区。充分利用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和省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转向补助资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把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采用公租房、租赁补贴等方式改善异地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在异地务工人员较多的产业园区集中配套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租房。

  各地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政协常委会委员们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委员认为这一项举措不应操之过急,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慢慢推进。

  中国民主建国会广东省委员会的陈彦伯认为,市民化是城镇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广东省的城镇化条件较复杂,同时各地城镇化的水平也不同。珠三角城镇化水平达到83%,而粤东、粤北、粤西分别为47%、36%、27%。如果没有解决城镇人口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问题,便会产生矛盾,因而市民化的结果不可强取。“如果可以将城镇化的问题就地化,给当地城镇以政策优惠,鼓励当地的城镇化发展,而不是鼓励农业人口涌向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这样可以更好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建议

  降低落户门槛

  调研组为推进市民化进程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增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共识,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分类指导,突出改革重点。

  ●建议省委、省政府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出台具体工作意见。建立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

  ●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市县承担的职责任务,包括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门槛;加快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积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服务体系。

  ●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向中央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支持。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加快修订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关系在地区间的转换、流动和接续机制,增加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入地的教育资源投入,完善农业人口转移涉及的法律法规。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转移 人口 农业 市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