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常沙娜:绽放敦煌的沙漠之花

2014年07月04日 10:18
分享到: 

 

  与才女林徽因不解的师生之缘

 

  1950年底,常沙娜从美国读书回来,刚好赶上北京午门有一个敦煌艺术展。那次,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去了。梁思成跟父亲关系很好,一直鼓励他坚持敦煌研究。那天我父亲说:“沙娜,梁伯伯和梁伯母要去看展览,你陪他们参观。”

 

  “林徽因那时候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我扶着她看了一上午,她看得很激动,兴奋得脸通红。“

 

  后来,梁思成提出把我调到清华大学当助教,协助筹建工艺美术教研组。当时我吓了一跳,我什么学历都没有,怎么做?结果一做,就是大半辈子。”常沙娜曾经说。

 

  “当时,林徽因真是了不起。那时候她躺在床上,身体很差,但思路特别敏捷,她有很多想法,我就在她床前,记下来。”她跟我说:“沙娜,现在北京特种工艺景泰蓝处于非常糟糕的时候,还是宫廷的、老一套的摆设,能不能把它改造成现代生活所需的,比如灯台、盘子?你用敦煌的图案来弄。”

 

  不久之后,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组织者希望有一批会议纪念品,任务交给了林徽因。她就指导我——设计一块头巾,把敦煌的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运用到头巾上。

 

  当时要宣传和平,我就把毕加索的和平鸽,也放在上面。记得前苏联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拿到这些礼品,说:“这是代表着新中国的新礼物。”

 

  “因为这块头巾,从此我的生活方向,开始转入设计了。我那时才21岁。是林徽因把我带到现代设计的路上。”

 

  由于1953年全国性院系大调整,常沙娜被调到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她又成为工艺美院染织系的一名教师。在这所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学府,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自己的路,成长为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一座座崭新的历史性建筑在首都北京拔地而起。初创的中央工艺美院从教师到学生,都全力以赴投入了“十大建筑”的艺术设计环节,做不完的项目为这支年轻的设计队伍提供了最好的课堂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那几年,常沙娜先后参加了包括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多项建筑装饰设计。她年轻、好学,肯吃苦,当年在敦煌打下的传统装饰艺术功底,在美国开拓的艺术视野,梁思成、林徽因身边耳濡目染的设计理念,都充分发挥了作用,良好的素养使她迅速脱颖而出。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墙面装饰设计——春、夏、秋、冬淡彩效果图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墙面装饰设计——春、夏、秋、冬淡彩效果图

 

  她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做的天顶装饰设计包含了敦煌唐代藻井图案的许多元素;为民族文化宫设计的金属装饰大门灵活运用了唐代盛行的卷草纹样,设计既传统又现代,富丽而大气,体现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大国应有的艺术品质,并很好地配合了建筑的结构、照明、通风等工程需要和使用要求。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设计也仍然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风采不减。这种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气派,富丽大气的装饰风格,成为常沙娜一贯的设计特色。而在她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又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源自敦煌的韵味蕴含其间。

 

编辑:付裕

1 2 3

关键词:常沙娜 敦煌 设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