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要对全球化进入低潮期有清醒认识

2014年07月25日 09:50 | 作者:陈东海 |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全球化变成热门词汇始于1990年代,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化走上顶端。危机之后全球化开始出现盛极而衰之势,到2014年全球化衰落的就很明显了。

  全球化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时代,至少在“一战”以后,全球交往开始成为重要的关系。二战以后全球化呈现加速态势,国际贸易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泉。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突然呈现爆发的态势,全球化在各个方面、各个地区都出现普及的形势,尤其是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出现,让全球化的快马长上了翅膀。这种烈火烹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全球化对促进人类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全球化自身也有局限性,如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环境问题、弱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等。从全球化自身来说,其发展也已经遇到了天花板。因此,未来各经济体如果把经济增长立足于全球化及其深化,可能存在战略方向上的错误。

  全球化被质疑,可以从国际贸易上看出若干端倪。金融危机之前,主要以美国和欧洲作为全球的终极消费者,为全球的生产者提供市场。这一模式导致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弊端已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暴露无遗。尽管美国和全球不断搞货币宽松,或者各类财政刺激(包括定向刺激),看起来是走回头路,但是实际上是在私人部门去杠杆的时候加大政府杠杆。私人部门去杠杆是一个全球现象,它表明过去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新兴经济体过度生产的模式不可持续,也表明过去的全球贸易大发展和膨胀存在泡沫,因此WTO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下降,区域性的、标准全新的地区贸易组织涌现,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

  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的是一个问题是全球化治理。二战以来,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存在一些合作机制,如《京都议定书》、全球气候大会、G7和G20集团等。而在全球治理上,最代表性的机构就是世贸组织(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三家。除了WTO已经衰落,地区性、新贸易组织和机制不断出现以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也遇到了挑战。最近成立的金砖银行,就被认为是在世界银行和IMF之外的产物。

  作为全球化的产物同时又时推动全球化工具的美元,其储备货币地位也受到质疑。最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猛烈发展,与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元的地位曾经受到了不少的质疑,不断有人尝试挑战美元地位。美元国际储备地位遇到质疑,也是全球化衰落的表现之一。

  2014年,全球化盛极而衰的主要原来来自于地缘政治的冲击。数十年来的全球化,与美国主导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事实上是分不开的。而奥巴马民主党上台以来,在国际关系中推行的是退缩战略,而美国的退缩为其他力量填补空间提供了可能,因此,近两年地缘政治风险大增,2014年更加明显。从2012年起的中东局势持续紧张,到今年东部欧洲某两国边境局势骤然紧张以及最近中东局势的突变,就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明显表现。美国和欧洲对于地缘冲突当事方的各种制裁,无疑会让现今的国际经济联系局部被切断。而地缘政治风险的当事方与美国等现时国际经济机制的冲突,短时间难以消解,被制裁方短期也难以恢复此前的国际经济联系,这会对全球化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总之,全球化目前进入了低潮期,未来各经济体需要适应全球化逐渐回落的现实与风险。

 

 

编辑:罗韦

关键词:全球化 全球 经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