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户籍制度改革应托底“特殊群体”

2014年07月31日 14:43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承载数亿国人切身利益的户籍改革方案,在经历了多年利益博弈和顶层设计之后,终于在7月30日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建立完善居住证制度,一项项指向明确,意涵丰富的改革举措,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旧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阻碍,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扫除连番大障碍。

  户籍改革方案的出台,对近三亿进大中小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以及数量庞大的各类“漂一族”解决在常住地的户口问题,设计了一条范围清晰,指向明确的改革路径。户籍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释放人口流动性,给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提升活力。因此,户籍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纸户口本的问题,还是一个涉及数亿国人利益的社会改革问题。

  实际上,户籍问题在很多中国人民心里,充满着或心酸或荣光的记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户籍制度的变迁是由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推动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户籍管理制度曾在很长时间里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制度存在,对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这样的户籍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把人束缚在了他们出生登记户口的所在地,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变革也往往因为陈旧的户籍制度而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户籍管理逐渐朝着宽松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自由往来于多个城市、省份,大量的人口流动作为一项巨大红利,加速了经济、社会、思想等资源的流动,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广阔的正能量。30多年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逐渐把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原本作为改革推动力的户籍管理制度,沦为一个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越来越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

  如何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适应新时期需求,是摆在上任不久的执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可以说,本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在很大意义上得力于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勇气,打破利益藩篱和旧有体制障碍的智慧和魄力。

  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社会预期很大,但是改革难度也显而易见。近年来,之所以户籍改革迟迟得不到推动,就是因为户籍改革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户口本,而是其背后城乡二元户口结构造成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福利政策差异。因此,户籍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广、利益矛盾多的全局性工程。

  对户籍改革为代表的社会改革工程,中央多次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特别是保证低收入群体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人民群众有稳定的生活。本次公布的户籍改革方案,把目标放在了一个面和一个块上:一个面,是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一个块,则是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特殊群体”很可能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底”,需要政策主管和执行部门提供更具创新型的改革放案,设计一套更具操作性的改革路径。比如,在数亿进城务工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没有签署规范的劳动合同,这部分人虽然在城市工作多年,但其工作并不稳定,无法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很难满足改革方案中的落户条件。但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很多人因为在城市工作多年,已经适应了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家庭、教育、医疗、成长等的社会需求均在城市,如果因为硬指标问题无法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获益者,那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推进户籍改革的初衷,因此,改革应该为这种“特殊群体”提供可参考配套方案,比如,对各类劳动者制定规范的用工手续备案制度,让签署工作合同成为一项硬性程序,相关配套的社保异地对接、城乡挂钩等改革也许同步跟上,这样的立体式改革,是保证户籍改革取得预期目标的现实需求和题中之义。(胡连娟)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户籍改革 取消农业户口 居民户口 蓝印户口 户口歧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