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深深地爱着祖国和人民

2014年08月19日 14:20 | 作者:顾意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9758249

 

  因为要采访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记者把采访地点约在了他的办公室。想听他聊浦东的崛起、上海世博会的故事,听他讲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由来……

  浦东开发的参与者、研究者

  1987年7月,美国旧金山一位非常爱国的美籍华人教授、预应力专家林同炎先生,向当时的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写了万言书,提出浦东的开发问题。时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由此,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应时而生。

  “这个小组很特别,成员囊括了相关开发开放最要紧领域的一些专家。有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俞健、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於品浩、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佳能、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教授陈泽浩,还有我,当时我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法系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留校任老师。”周汉民被选入小组,在他自己看来,可能有几个原因: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专业是研究国际经济法的。

  “这个小组成员没有报酬,职级悬殊。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浦东开发开放的定位问题。国内没有什么可以学习和照搬照抄的,我们就依靠林同炎教授和他的几位朋友给我们提供一些国际经验。”

  周汉民回忆说:摆在这个小组面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到底是拿浦东的一角做试验,还是把整个浦东作为试验田;到底是选几个重点,还是全面开花等等。当时办公条件很差,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底层,搭了一排铁皮房,借了一间办公。我还记得,当时因为市政府大楼电话号码都排满了,我们的电话是“0”号分机。当时大家都公务在身,特别繁忙。

  让周汉民记忆犹新的是,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给他的任务是要研究两个“度”:一个是开放度,一个是法制化程度。浦东的开发开放,以什么为标杆?当时全国已经形成四个经济特区,已有许多改革开放的举措。海南当时有30条开放政策正在制订,我们去调研,争取到了海南的相关政策。从国内来说,比照的是经济特区;从国际而言,希望把上海“远东的巴黎”声誉恢复起来。这个小组工作很有成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了相当的积累。

  1988年5月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西郊宾馆召开了第一个国际研讨会,定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有150多人参加。周汉民所在的小组在这次会上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就是整个浦东的大开放,是带动上海发展的大开放,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大开放,是坚持“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大开放。以“四化”推动浦东开发开放,令世界瞩目,让大家突然发现上海将会有一个大动作。这次国际研讨会,主要是全面介绍浦东开发开放的设想,比如土地政策如何,怎么吸引外资等。如果要说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的话,那就是浦东开发开放条件基本具备,方向基本明确,时机必须抓住。

  “今天看来,这个会议的作用是巨大的。”周汉民如是说。

  上海世博会的建言者、建设者

  周汉民与浦东的“缘”一直延续着。

  2000年8月,周汉民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院长兼法学院院长的身份,转换为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2001年11月,新任务来了,上海市委派他去巴黎申博。

  “当时,我给上海市委领导写了一封信,讲了我的顾虑。我是一个党外干部,能否承担起申博重任?但我最后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重托,成为中国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一干10多年。世博会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办世博?我们的口号就解答了问题——‘把世博带回家,就是把世界带回家。’世博会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契机。世博会不仅仅是上海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句话长期指导我在世博第一线奋斗。”

  2006年3月起至世博会开幕前,他和同事们从零开始,最后有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18个企业馆、50个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办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盛会。世博会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什么叫国际化?在周汉民看来,国际化程度看三个度:第一,知晓度,当来自全世界的人们齐聚上海,世博会迎来101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那才是世界舞台;第二,喜爱度,世界公认上海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整个世博会从筹办到举办完成历时10年,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负面评论,这很了不起;第三,参与度,就是人们愿意和你在一起努力,我们叫同舟共济、共襄盛举,这是世博会成功的又一个标志。

  说到这里,值得提起周汉民曾为之努力过的“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缘起于上海世博会的一个创新:城市最佳实践区。“这是压力的产物。”周汉民告诉记者,他从2001年开始出任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2010年办博‘压力山大’。压力在哪里?一个词:创新。”

  盛会闭幕之时,上海世博会最高级别论坛——世博会高峰论坛通过了《上海宣言》,倡议将每年的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我是学法律的,一个宣言要成为最高级别的世界性文件,必须经过联合国专门的手续来批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推动,‘世界城市日’永远只是一个倡议。”

  2011年全国两会上,周汉民提交大会发言建议:把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全力推动。“我提过很多提案和大会发言,年年有答复,但仅此一件,没有下文。我很理解,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国家动用很多外交资源。”

  2012年,一个很好的时机到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可持续发展“里约+20”峰会,周汉民代表上海市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期间的“上海日”发表主旨演讲,阐明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尤其提出应将10月31日命名为“世界城市日”,希望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

  此后,周汉民又做了很多专题研究,了解世界日的设立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并提出相关建议。

  终于,第六十八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周汉民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已经13年了。一个委员应当如何履职?他认为:发出有质量的声音,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一直为此努力。比如从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开始,他连续9年提交提案,为办博而建言。又比如“世界城市日”,在此后的全国两会上,他继续发声:要充分利用好“世界城市日”的平台,在每年的“世界城市日”,以中国政府名义,举办“世界城市论坛”。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周汉民 自贸区 浦东 上海世博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