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政协委员呼吁:全面推行教师大轮岗需完善制度

2014年09月01日 09:32 | 作者:韩柳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即将全面推行,委员呼吁——

  教师大轮岗制度需完善

  导读:

  ■赵光育委员表示,当下多数县市区实施的“教师流动”还存在诸多问题,未能真正起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作用,甚至被很多人说成是“好心办坏事”。

  ■老师们反映,相较于区域内的交流轮岗,大家反而愿意去援疆、援藏,因为回来后可以免试评职称。如果教师轮岗能有鼓励性政策,普通老师的积极性应该会高很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随后,教育部表示将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提出中国将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事实上,在此之前,全国各地已经有部分省份和地区开始试行校长教师轮岗。而近一段时间来,“校长教师轮岗制度”的热度正在逐渐升温,北京、浙江、陕西等省(市、区)教育部门纷纷表示将出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力争在3到5年内实现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

  “校长教师轮岗制度”因为涉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扶贫、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公平等诸多敏感和热点教育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关注和期待,也被认为是解决择校热、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师资缺乏等问题的良药。但是,具体实施是否顺利,实施效果如何呢?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初衷虽好,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来自浙江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主委赵光育在对杭州市部分学校试行教师轮岗的情况调研后,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委员调研:

  教师轮岗好事不好办

  去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文件,为促进浙江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将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校长教师轮岗制度———在我省公办小学和初中,校长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将被纳入交流对象范围。根据交流制度,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后服务时间应不少于3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有在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其中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一般不得低于3年,或在农村学校有6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

  在文件出台前,杭州市上城区已经开始试点教师交流轮岗。去年年底,民进杭州市委围绕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在杭州市上城区进行了调研。正是在这次调研中,赵光育委员了解到,当下多数县市区实施的“教师流动”还存在诸多问题,未能真正起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作用,甚至被很多人说成是“好心办坏事”。

  赵光育委员介绍,在与教师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座谈会上,发现目前教师对于交流轮岗有很多顾虑。此外,由于教师流动政策多数采用柔性流动,即优秀教师从城中心学校派遣到对口乡镇薄弱学校工作,乡镇薄弱学校相应的派出对等的教师到城中心学校工作,但这些教师的人事档案、工资福利仍旧留在原来的学校,地方教育部门也表示在推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方面仍然有一些人事管理的问题需要统筹解决。

  教师体会:

  轮岗效果初显制度仍须完善

  2012年,杭州市上城区的杭州市第十中学“高改初”,董强被安排到了距离杭州市区65公里的富阳县一所农村中学支教交流(也就是后来的教师交流轮岗),一方面是支援农村学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适应初中教学。由于一直在城市中学任教,董强也有意到农村的学校看看,便接受了学校的安排。

  “去之前有很多担心,到了那边之后发现自己过虑了。”董强告诉记者,到农村学校轮岗首要的困难是语言障碍,当地的老师、学生平常都习惯说方言,沟通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其次是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学校的教学硬件也不比城里。但是在当地老师的帮助下,董强顺利地适应了农村中学的环境。

  说起在农村中学轮岗交流的收获,董强觉得这些困难都不值一提。从上城区的学校安排教师到农村中学的一个考虑是把好的资源和经验与农村中学共享,而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和学校都有收获。董强表示,在农村中学既学习了他们独特的管理经验,同时也把城里的教改成果带到了当地。轮岗交流期间,董强轮岗学校的领导、老师时常会跟他交流市区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随后也在备课、作业检查、课堂教改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中吸收经验、作出调整。

  “我自己学习了新经验、开阔了思路,也把好的经验和对方学校分享。”董强认为,教师交流轮岗对于均衡教育资源,带动教学、师资相对薄弱地区的教学水平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但是要让更多的老师有意愿参与轮岗,相关的制度、政策还有待调整、完善。

  董强透露,在到富阳支教交流前,无法照顾家里让他一度非常犹豫是否接受轮岗。“轮岗的人选上应该适当考虑老师的家庭因素,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轮岗并不适合年纪偏大的老师,在年龄上应该有所限制。”

  轮岗心声:

  教师轮岗有顾虑政策缺乏鼓励性

  俞华是位于上城区的杭州市第十中学(以下简称“杭十中”)的一名语文老师。2012年6月高考结束后,俞华接到消息,自己将被派到杭州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杭六中”)轮岗交流一年。消息来得很突然,俞华的第一反应是不太情愿。“在十中待了十多年,突然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学生也从高中生变成初中生,心里还是有很多顾虑。”俞华一方面怕不能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也担心轮岗后还能否回杭十中。

  在跟学校的校长沟通确认轮岗为期一年,一年后继续回十中任教后。俞华才下定决心试一试。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俞华提前做了许多准备。先是跟轮岗学校的领导做好沟通,确定教学计划和目标。然后,开学第一个月,对新接手班级的所有学生做了一次家访,与学生和家长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有了先手准备,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也相对顺利。俞华带的是初三,校长提出的目标是全班39人能有23人考入高中。最后任务超额完成,俞华带的班级中考成绩也是全年级第一。

  虽然在轮岗过程中取得了出色的教学成绩,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再次参加轮岗,俞华却意外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俞华表示,这一年的成功轮岗经验并不足以消除他对轮岗的顾虑,如果学生不对胃口,领导、同事无法融合,那么轮岗很可能是一场噩梦。“在本身工作比较顺利的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对于轮岗的心态是‘最好不要轮到我’。”俞华告诉记者,现在教师轮岗主要靠“劝”,今年杭十中有两位老师参加轮岗,一位是为了评职称,另一位则是抱着“无所谓”的心理去的。

  老师们对轮岗有所顾忌,除了对于环境的依赖性以外,俞华认为还与目前的轮岗制度缺乏鼓励性规定有关。俞老师说,相较于区域内的交流轮岗,许多老师反而愿意去援疆、援藏,因为回来后可以免试评职称。“如果教师轮岗能有鼓励性政策,普通老师的积极性应该会高很多。”俞华说。

  委员建言:

  好制度要落实好政策有待细化完善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有均衡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好的制度还需要顶层设计和细化才能体现其善意。”赵光育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是国家刚性政策,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殷切期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任依托在教师流动上。但教师流动作为一项新政,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明确教师流动的相关程序,明确教师流动的待遇和评价机制。

  “明确流动程序,需要明确‘谁轮岗’、‘谁来决定轮岗’。”赵光育说,只有那些重点学校或名校的优秀教师轮换到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去,才能体现出这项制度的优越性,因为薄弱学校缺少的正是优秀教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让所有教师每12年轮一次,那就没什么意义。同时,每年10%左右的比例使得轮岗教师的人选成为一个敏感问题。学校的校长每年都要伤透脑筋决定选哪些教师轮岗。从工作出发,校长们当然希望把那些优秀教师留下来,而把那些工作业绩一般、不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教师轮出去。如果是这样,那轮岗不但不能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反而会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中。

  “明确待遇和评价机制,能够激发教师参与轮岗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保障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初衷的实现。”赵光育建议鼓励优质师资去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的积极性,教师流动期间可按照任教质量与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即把工作环境的差异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评。教师轮换流动应重点考虑在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流动,建议根据乡镇薄弱学校的特点和用人需求调配合适的优秀教师前去引领指导,以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

  为了促进教师流动,赵光育还建议从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着手,均衡学校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建立以市、县(区)为单位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全员的“无校籍管理”,这是指教师不再属于某一所固定的学校,而是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再受任何工作学校的约束,在制度上减弱了学校对教师流动的限制,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

  (应被访者要求,文中教师姓名均使用化名)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教师 轮岗 学校 交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