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浅谈隶书的继承和创新

2014年09月09日 09:10 | 作者:康士平 |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 

三、 隶书的发展需要继承和创新

 

  就个人而言,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起码注意两条:一是不能背离传统,要遵循艺术规律;二是大量学习借鉴先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先人的肩膀向上攀登。艺术创新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顺理成章的、有丰厚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作为。这种作为不是做作,不硬撑,不去人为拔高。对传统的继承越扎实、功底越深厚,其发展和创新也就渐渐蕴藏在其中。

 

1. 继承传统要深入临习碑帖

  学习隶书就要先从传统隶书艺术中学起。汉隶为隶书之尊,可称为隶书之传统基准。学习隶书不学汉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郑簠先学明人宋珏的隶书,学了二十年没有任何建树,改学汉隶后,“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隶法琐言》),遂“沉酣其中三十余年”。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清人的隶书墨迹,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临汉碑的作品,如何绍基、沈寐叟、金农等人。在全国大型书法展览的隶书作品中,亦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学清人和当代书家的隶书,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良倾向。启功先生曾说:“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因此,我们学隶书时应提倡以汉碑为骨体,参照古人的运笔用墨方法,假以时日,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2. 继承传统要有吃苦的精神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这和追求其他技艺一样,学习、掌握任何一门技能都要坚持勤练。郑簠毕生致力于隶书的研究,并大量收购天下汉碑。邓石如学书法“每日昧爽起,研磨盈盘,至夜时分尽墨乃就寝,寒者不辍”。何绍基在外出旅途中都将碑帖揣在怀中,闲余时拿出来研习,单就其在长沙居住期间临《张迁碑》百余通,《衡方》《礼器》《史晨》又数十通。以上足以说明清代的隶书之所以成就显著,与书家穷毕生精力去研习是分不开的。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钟爱的书法艺术,我们必须坚持沉下心来,在吃透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推动隶书的创作与发展。

 

3. 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万物发展贵在创新,作为书法,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创新,只有甲骨、钟鼎文就没有大小篆;如果没有创新,只有大小篆就没有隶书。但是,创新要有法则和基准。今天的书法界曾经到处都是要创新的声音,有些书法爱好者没有握过几天笔,胡涂乱抹一通,就名曰“创新”;也有些书家的字全无法则和传统,不被广大群众所欣赏,也名曰“创新”。但这种“创新”难免要遭到真正做学问人的批评、指正。郑簠在临习《曹全碑》基础上参以草法,创作出了草隶的雏形;伊秉绶把楷书的笔意吸入隶书,创作出了楷隶;陈鸿寿从《开通褒斜道碑》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了灵动、气势开张的个性隶书。他们的创新不是凭空假想、随意创新,而是在认真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再结合自己的学养、自己的审美观,逐渐探索出来的。因而,他们的创新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被后人认可的,是站得住脚的。

 

  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为了发展,创新才是最好的发展,基于继承上的创新是最好的创新。目前,面临隶书创作的窘迫,只有像先贤们那样,勤练妙悟,广泛猎取,传承之外更有创新,隶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编辑:付裕

1 2

关键词:隶书 书法 金农 临华山庙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