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09月15日 14:3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

创造就业岗位 降低就业难度

2014年4月至8月,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就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总体上看,民族地区就业形势是好的,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问题面临困难比东中部地区更多。调研组建议:

一、 提升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对有条件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清洁能源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优先布局建设。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用现有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民族地区给予倾斜。设立民族地区促进就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投资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等。

二、 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东西部深度合作。一是利用自己在资源、区位、交通、原有产业等方面相对有利条件,主动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二是继续鼓励、支持劳动力走出去,到东部就业。

三、 把就业作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指标。实行差别化的金融、税收、能源和财政政策,支持就业吸纳力较强的产业项目向民族地区城镇聚集。探索实施“双轨制”过渡政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等。

四、 提升职业教育权重,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就业为导向,将地方高校更多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制度等。民族地区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把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础性公共课程。

五、 重视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问题。政府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适应城市现代生活,养成现代文明新观念,增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竞争能力,更好地同各兄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

解决民族地区“招工难”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矛盾不仅是“就业难”,也是“招工难”。“就业难”是由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结构偏重,非公经济不发达等原因,缺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存在有岗位但招不到合适工人的情况,即“招工难”。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的语言障碍、生活习俗、宗教习俗、劳动技能低、就业观念陈旧等。

相较“就业难”,我认为民族地区“招工难”问题更突出。比如,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比内地要高,这是因为那个地区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这恰恰也说明“招工难”问题比“就业难”问题更突出。所以,解决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就要下大力气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对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 民族地区的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多招一些少数民族员工。从国家角度讲,这是长治久安的需要。从企业角度讲,在民族地区办企业,不招收当地的人,对企业长远发展也不利。企业家要有耐心,带着感情做工作,多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二、 为推动企业在民族地区吸纳少数民族员工就业,国家的就业支持政策要与企业是否吸纳少数民族员工挂钩。

三、 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就业专项资金投入。我认为目前财政对民族地区的倾斜程度还不够。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中央财政还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四、 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推行订单培训和定岗培训。推动内地职业院校和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把内地的就业岗位需求带进少数民族地区,增加就业岗位。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青海省委主委马志伟:

以生态促产业 以产业保就业

目前,我国西部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牧民涌入城镇,给社会治理带来一系列新挑战。解决好广大农牧民诉求,对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改善民生、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以青海为例,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规模小、集聚效应弱、就业难度大。总体来看,全省综合实力弱,发展不平衡。面对新型城镇化,广大农牧民处在“四望四盼”的困境中。一是望羊兴叹,盼发展;二是望城兴叹,盼就业;三是望岗兴叹,盼培训;四是望东兴叹,盼增收。

为此建议:

一、 加快产业发展,破解就业难题。构建促进西部地区城镇产业发展的规划、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资源、环境、人口、产业与城镇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以建设“昆仑国家公园”为契机,积极支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科研教育投入,使青藏高原成为研究高原生态、弘扬生态文明重要基地。

二、 进一步加大中央及东部地区支持的力度。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加大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国家协调完善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帮扶制度,制定相关帮扶政策,加大对口援青工作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将就业纳入援青工作机制,制定就业援青规划。

三、 加大支持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国家继续加大对青海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整合资源,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使农牧民转变就业观念。支持改善民族地区的创业环境,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四、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移民安置力度。从国家层面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移民保障机制。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形成以生态促产业,以产业保就业的新型生态保护之路。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城镇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发展 产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