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政协65周年>首看点首看点

双周协商会:小支点 大舞台

2014年09月19日 14:14 | 来源:《中国政协》
分享到: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场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场

俞正声主席主持双周协商座谈会

俞正声主席主持双周协商座谈会

  2013年10月22日,对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国政协召开首场双周协商座谈会。许多业内人士和政治学者认为,这是中共在十八大后积极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信号,对中国民主政治建构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用四个段落、573字对协商民主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的新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全国政协责无旁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提议和推动下,双周协商座谈会应运而生。

  从“针锋相对”的讨论现场,到座谈会后的信息专报,再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以及相关部委的及时反馈,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务实与民主”的气质华丽亮相。目前已经举办了17次,议题涉及建筑产业化、汽车尾气治理、海外华文教育、司法体制改革、核电等各行业各领域,协商意见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如今,这个看起来规模并不大的座谈会,却撑起了政协工作的大舞台。

  8月21日下午2时20分,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早早地来到全国政协礼堂金厅。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所以显得既紧张又兴奋。之前,吕建中对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开法”早有耳闻:没有主席台,没有照本宣科,与会人员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发言不分主次,允许现场插话……

  此次会议的议题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问题。吕建中发现,与他一起参会的都是领域内“重量级人物”:有发改委领导、工程院院士、国企老总、经济带沿线省份和城市的领导、运输能源外交方面的专家等,“各个环节都到了。”

  长期关注“经济带建设”的吕委员,为这次会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因为他知道双周协商座谈会要的都是实打实的“干货”。

  和往常一样,会议由俞正声主席主持。“整整3个小时。俞主席不时插话、询问、探讨,气氛热烈而坦诚。” 会后吕建中告诉记者会议开得很“过瘾”。

  至今,像这样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已经召开了17次。以这种形式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特别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已成为十二届全国政协的工作常态。双周协商座谈会也因此成为一个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重要协商平台。

  两周一次议政

  “政协工作怎么干?”上任伊始,俞正声主席在第一次常委会上便提出这个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的现状,提出“能不能多开一点座谈会,以界别为基础,专题协商和对口协商相结合,采取座谈交流的形式,增加工作的频度,扩大委员参与度。”于是在俞正声主席的推动下,全国政协创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

  其实,历史上曾出现过“双周座谈会”。1950年4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召开双周座谈会,参加人民政协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推举的代表及全国政协常委为主体参加。直至1966年7月共举行了114次,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时隔48载借用50年代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创立的形式和名称,十二届全国政协启动双周协商座谈会。

  俞正声指出,“双周座谈会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要总结好、利用好其中的宝贵经验,”而“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双周座谈会的继承和创新。”

  正如座谈会名字显示出的差别,历史上的“双周座谈会”旨在促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商议和交流,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现实中的问题、困难,强调学习与沟通;而“双周协商座谈会”,则更加突出协商议政。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主题,参与者有备而来、有的放矢,绝不空谈。

  2013年9月18日,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意味着“双谈”这一形式的制度化与日常化。《办法》规定,双周协商座谈会一般每两个星期举行一次,安排在星期四下午,每年举行20次左右。

  一个月后,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政协礼堂召开。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刘遵义、贺强、郑跃文、方方、闫冰竹、张泓铭、赵海英、王娴、杨绍信等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畅所欲言,讲实话、道实情,充分发表意见。

  “一般每次邀请20人左右参与交流,一年下来近400名委员参与,一届下来就是2000名委员参与,委员参与人数和座谈会召开的密度都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如是说。

  而此前以全国政协名义举办的“专题协商会”10年来一共举行11次,平均每年1次。“双谈”的启动打破了政协委员专题协商不足的现状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协商次数也在近一年时间内激增。

  “平均每个月开两次,紧扣时事热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很能解决实际问题。”参加过两次“双谈”的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认为,双周协商座谈会不仅加大了协商的密度,也增强了协商的力度。“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一把手亲自上阵,对‘双谈’的重视可见一斑。”

  如施杰委员所说,全国政协一把手需要亲自主持的会议多为政协的程序性会议,比如每年一次的全体会议,全会闭幕期间的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等,最密集的情况下也只是一个月主持一次。而自从“双谈”制度建立后,俞正声主席每两周就要在政协礼堂中主持一场座谈。

  而俞主席对“双谈”也格外看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陈惠丰透露,有一次俞主席在外地视察,由于视察时间与座谈会冲突,为了能够亲自参加座谈会,俞主席建议将会议改期,后来对座谈会会期进行了调整。在陈惠丰看来,俞正声亲自参加,确保了座谈会的规格和力度。

  对此,李毅中常委深有同感“双周协商座谈会开辟了政协委员和中央高层交流的直接通道。每位委员都认真准备,发言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确保协商效果,每次双周座谈会都会邀请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听取意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住建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已经成为“双谈”上的“常客”。

  “有国家部委领导参加,无形当中就加大了协商的力度促进了协商成果的转换。”张震宇委员说。

  “应该说,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全国政协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要求很好的落实。”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常荣军说。

 

编辑:付鹏

关键词:全国政协 双周协商座谈会 中国民主政治建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