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政策需给力

——全国政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09月29日 09:00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赵平:鼓励社会和个人共建符合国情的养老体系

 

  我国面临60岁以上老年群体超过2亿的现实,可以说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最巨大的老龄化群体。目前,我国预期寿命是74.3岁,老年人群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 60岁-70岁的老人。

  这阶段的老人总数大约在1.2亿左右,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有的还愿意也可以继续工作。这部分人应该采取半工半养的形式,靠社区管理,由社区和家庭共同照顾。建议各级政府为他们创造半量的工作,以便他们积累养老金。如让他们在养老院内参与半天的工作,或者照看80岁以上的老人,换取养老金或养老券,留存至80岁后使用。

  二、 70岁-80岁的老人。

  这部分人大约7000万左右,他们不仅丧失了工作能力,疾病及器官的老化也妨碍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需要家人的呵护,养与医的比例一般是7:3。因此,这部分人应该采取以养为主的形式,进行集中管理。建议设立养老机构对他们集体养护,提供衣食住行上的方便;同时加强医疗上的管理,包括定期体检、健康指导以及住院治疗。

  三、 80岁以后的老人。

  这部分老人大约2000万,一般疾病缠身,生命器官的逐步衰竭使他们更需要医疗的照顾,常常在医院度过,养与医的比例为3:7。因此,这类老人应该以医为主,进行医院管理。建议建立更多的老年医院,或配备足够医疗护理条件的老人院;设立一些养老基金会,多渠道向社会募集资金,为80岁以上老年人承担主要医疗费用,减轻政府和部分困难人群的负担。

  中国式养老,要鼓励社会和个人共建符合国情的养老体系,采取扶植与监管并重的方针,保证民营养老机构合法运营、健康发展,提供立体化的养老服务方式,为社会不同经济状况的群体提供定制服务,补充政府养老能力的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徐亮:以信息化促进医养结合模式创新

 

  一、 从数字看管理和政策问题

  一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出从3.1万亿到6.1万亿元,占当年GDP从6.8%到9.1%。可见我国养老服务业有明显递增趋势,而GDP比重增加体现了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加大惠民工程的努力。二是我国机构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1.8%,而发达国家占4%至6%。这说明我国养老机构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三是从公立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比例看,目前公立养老机构占全部养老机构的80%。而青岛市从政府社保部门探索养老护理保险后,民办养老机构增加到87%。可以看出政府公共政策补偿的不足。四是护理是养老的关键,青岛市拿出不到1/10的医疗保险费用尝试长期护理险,护理补偿效率明显提高。

  为此建议:一是推广青岛试行的长期护理险经验,各地政府可因地制宜地开展长期护理险试点。二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服务应首先定位于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三是鼓励兴建民办养老机构,政府除给以建设补贴外,更重要的是给予运营补贴(护理补贴)。四是实现全国医保统筹办理。

  二、 调研中发现的技术性问题

  居家养老占90%,服务分散难覆盖;养老需求多元化,无融合整合平台;意外死亡风险高,缺健康监控手段;老人支付能力低,多种补偿需建立。

  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健康养老领域的“O2O”商业模式平台。针对居家点分散、服务多元化、行业专业化的特点,利用高效、易整合的网络,实现线上营销、定制、支付等服务,高效分配线下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等。二是专业护理+移动医疗=高效、高质养护医的服务模式。依靠移动无线互联技术实现医护监控及服务;远程医疗能提供全国优质、规范的各科专家服务;积极开发穿戴式传感器,检测健康指标、生活方式。三是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亲情互助平台。互联网商业模式更关注青年群体,可以通过年轻人支付老人健康护理套餐,建立家庭亲情与责任。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医养结合 社区养老 老龄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