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重走丝绸之路·四川篇之一

编织蜀绣新辉煌

2014年10月11日 14:06 | 作者:文/张晶 钟钢 摄影/贾宁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41011001-zx3_副本

作为蜀绣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德全专心地传授每个学生蜀绣技能。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歌手李宇春的一曲《蜀绣》,用形象的画面,向年轻一辈介绍了一项古老的技艺。蜀绣又名“川绣”,同蜀锦齐名,被誉为蜀中之宝。根据资料,清代道光时期,蜀绣逐渐进入市场,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各县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还曾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时迁事易,而如今,伴随着新科技的冲击和人才的散落,四川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如何再现辉煌,成为我们这趟丝绸之路四川之行的一个关注点。

 

  昔日皇室贡品的没落

 

  原成都蜀绣厂厂长、现任四川皇汉绣庄总经理、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杨德全对于蜀绣现状非常担心。“丝绸之路最开始就是以丝绸和蜀绣为主。到了晚清,蜀绣甚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蜀绣最辉煌的时候,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回忆蜀绣的历史,让杨德全不由感慨。他说,“文革”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加以批判。蜀绣也不例外,从事刺绣的艺人甚至被诬为“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服务”,致使刺绣行业转产,刺绣工人改行另谋生路。从那以后,人才凋零、产品推广差,让蜀绣慢慢走向了没落。

 

  缺乏人才是主因。但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也逐步侵蚀着人们对蜀绣的喜爱。“作为四川的特色产品,蜀绣出现在旅游景点周围并不意外。但那些小商贩销售的,大都是机器绣的蜀绣,没有艺术性,价格又不低,直接给大众造成了不好的印象。”杨德全的徒弟小李对记者表示。

 

  “粗制滥造再加上没有创新,很难会让人真正爱上蜀绣。而我们一个蜀绣工人一月只能挣3000多块钱,能坚持下来的人真的不是特别多。”小李有点抱怨。

 

  但抱怨归抱怨,对蜀绣的热爱让小李更愿意坚守。“小时候有一次跟妈妈一起看蜀绣展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觉得蜀绣太神奇了。”后来,小李考上了美术学院,并成功地拜到杨老师门下。“虽然挣钱是不多,但我珍惜自己的机会,也相信行业总会有好转之日。而且,我也相信,随着自己技艺的提高,蜀绣一定会给我带来好的生活。”

 

  杨德全也对记者表示,自己因为有家庭支持,不太为生计担忧,但自己的徒弟都需要为生活考虑。“我希望国家能对蜀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帮助,或减免税收、或提供低租金场地,让蜀绣事业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丝绸之路 四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