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谁该给偷盗的北大学子一个减压阀

2014年10月16日 15:35 | 作者:张剑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秦明(化名)被抓时,他已经偷了100多件东西,大到笔记本电脑,小到一盒茶叶。而在他沦为阶下囚之前,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据其自我陈述,之所以想到偷窃,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希望给女友足够花的钱;二是自己精神压力过大,把偷东西当成一种解压方式。(10月15日《京华时报》)

  在讨论这件事时,很多人喜欢揪住秦明学生会主席的身份不放,并偏执的认为一个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如果连起码的法治敬畏都没有,其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咎由自取。当然,这样的说辞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这样一个痛心的结果而忽视了其背后复杂的成因,那么对这件事的讨论,就很容易陷入肤浅的表层,而由此引发的舆论喧嚣,更可能给当事者造成额外的伤害。

  事实上,秦明之所以会由一个听话的形象走向今天的极端,其重要的形成之因还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减压阀。不管是他在生活中面临的一些困扰,还是在学生会工作上遇到的诸多麻烦,抑或是其后来通过物质诱惑搭建起来的爱情“王国”,这些因减压缺失而给他造成的心理障碍,无不重创着他之前的价值观和行事准则,使得他最后不得不通过偏差的行为方式来释放心中的郁结,这是偷盗行为发生的病根所在。

  那么,究竟谁该成为这位学生的减压阀呢?熟悉高校运行现状的或许都知道,充当这个阀门的首先应该是寝室同学或其挚友。但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必须是秦明愿意并且乐意将心中的苦闷说给他们听。可是,如果同学之间或者朋友之间丧失了基本的信任,那么,减压的作用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在此条件下,减压的责任就需要递进至学生的导师或者辅导员。遗憾的是,在当下的高校环境中,导师基本上很少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在乎的只是项目及科研的开展,而辅导员要么因为学生众多,无法了解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要么因为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而无法破解学生面临的难题,其直接后果便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形成良性的沟通链条,反倒从侧面加剧了事情的恶性发展。

  在前两个减压阀都没有起到减压作用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调节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上。其实,秦明之前的诸多细节已经从侧面反映出了他在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妄想通过物质的丰盈来构建一个爱情乌托邦,第一次盗窃会议中心的财物等,如果这些能够被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平时的测验中发现,或许,结果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糟。

  悲哀的是,所有的这些都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被忽视了,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却没能从心理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注,这是当下高校教育的普遍短板。虽然一些高校从班级到学校层面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心理机构或者咨询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存在往往都是摆设大过实际意义,以至于它们在具体的困难面前,往往不能承载起解决问题的实际功用。

  所以在我看来,高校对学生的关注,不能总抱着“免责”的态度,而要将真正的关爱落实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否则,一旦他们的压力累积成了心理上的疾病,那么,其从前的价值观都会被打败,一如这个让人痛心的北大硕士。

编辑:曾珂

关键词: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偷盗被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