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我国实现6.6亿贫困人口大规模脱贫被誉为“中国奇迹”

2014年10月17日 06:56 | 作者:王宇 林晖 刘羊旸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原标题: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实践--党中央关心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10月17日,国家首个“扶贫日”。

  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开启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伟大实践,历史罕有;

  短短30余年让6.6亿人快速摆脱贫困,被誉为“中国奇迹”;

  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中国,在世界减贫史上铸刻“中国成就”。

  ……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扶贫事业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对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不断推动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减贫实践--党中央把贫困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总书记知道咱们这儿困难,来访察访察生活好不好,不叫咱受罪。他进来屋里,和我拉家常,可是亲切。”回想起2013年元旦前夕,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严寒、踏着皑皑残雪登门看望的情景,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70岁的村民唐宗秀至今仍难以忘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寒地冻的陇原大地,到人迹罕至的塞外边疆,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方向、想办法,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在华夏大地打响。

  贫穷,是文明社会的顽疾。消除贫穷,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回溯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以果敢的勇气毅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贫穷宣战。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开拓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确定国家重点扶持区域和人口,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

  “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扶贫开发事业提升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制定了两个中长期减贫规划,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区域开发战略,推动扶贫工作向前发展。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政策体系,扶贫开发从专项扶贫为主转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我国大扶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推进扶贫开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亿万贫困群众“中国梦”的实现。

  “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当前扶贫攻坚的历史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提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二次离京考察就到了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阜平,此后又到甘肃和湖南专题考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他心里装着穷苦百姓,对扶贫事业有着很深的情结。”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脚步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20多次国内考察,7次涉及扶贫工作:阜平、定西、琼海、湘西、临沂、兰考、喀什……

  进山区、走边疆、访老区、入海岛--通过这张蜿蜒曲折的扶贫路线图,人们可以体会到习总书记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

  “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短短六、七年时间,但我国仍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时限紧、任务急,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在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看来,中国扶贫如今已进入冲刺阶段。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

  “一起来努力”“加快”“抓紧”--这既是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希望,也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动员令、冲锋号。

  面对紧迫形势,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从北京的中南海到贫困村的村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一系列战略部署:

  制定今年减少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宏伟目标;

  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

  推进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考核机制,建立约束机制,完善退出机制;

  开启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扶贫新思路。

  ……

  使命在召唤,梦想在延伸。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伟大使命。

  从战争年代的让人民当家做主,到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从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小康,再到实现每个人心里的“中国梦”,让每个中国人脱贫解困、过上美好生活的使命始终一脉相承。

  在中国共产党人伟大使命的感召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深入:

  --从1986年年人均收入206元,提高到2008年底的1196元,再到2011年底的2300元,国家扶贫标准实现10多倍增长,更多的贫困群众得到扶持;

  --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缩小发展差距,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

  --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我国扶贫开发方式日渐科学精准;

  --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转变,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进一步向关键区域转移。

  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不断推进下,我国实现6.6亿贫困人口大规模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经验”

  金秋9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南海的特殊回信。

  “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达西村的发展变化说明,有党的好政策,有各族群众齐心奋斗,就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写道。

  实践证明,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极大地改变贫困群众生活状态,对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一家人挤在土坯房里,仅靠种地为生,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穷得直掉眼泪。后来扶贫政策进了村,工作队带领我们修路、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日子越过越红火。”从女孩不愿嫁的贫困山旮旯,到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小康村,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四川省筠连县春风村60岁村民朱永芬见证了这一变化。

  春风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映射出中国农村从贫困走向小康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地区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数量众多。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在西方世界眼中,社会主义中国一度是“贫穷”的代名词,社会主义中国的农村一度是地球上最落后的地方。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面貌。”

编辑:付鹏

01 02

关键词:党中央 脱贫 中国奇迹 扶贫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