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景德镇南窑遗址证明瓷器在中国从晚唐开始普及

2014年10月21日 10:31 | 作者:袁慧晶 张卉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来源:新华网

 

  南昌10月19日电(记者袁慧晶 张卉)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景德镇南窑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景德镇南窑不仅填补了景德镇瓷器烧造窑炉形制最早形态的空白,更为研究唐代手工制瓷业和青釉瓷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物证。

 

  作为此间举办的第十一届景德镇瓷博会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景德镇南窑学术研讨会吸引了50余名全国考古、文博专家与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认为,现有的南窑遗址成果有两大意义。一是揭开了晚唐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神秘面纱,如3万平方米的窑山发现的12条扇形分布的龙窑,是迄今发现的窑炉分布最密集、布局最规律、瓷业生产组织最严密的唐代窑场。“假设6条龙窑在同时烧,窑场的人员规模可能达到上千人。而唐代的制瓷业生产在考古发现和史料文献中几乎未有过记载。”

 

  二是证明了瓷器在中国的普及是从晚唐开始:已发掘的单条龙窑一周就可生产几万件瓷器,这需要庞大的内销来消化产品。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说,他们在上海青龙镇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可能是景德镇南窑生产的瓷拍鼓,而青龙镇遗址被初步判断为唐代的商贸遗址,这说明晚唐时期的南窑有可能已经开始生产外销瓷。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镇古陶瓷检测研究中心带来了最新科研成果。出土青瓷的比对数据显示,南窑至少和越窑、长沙窑、洪洲窑、鲁山窑存在一定关联性。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认为:“唐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带来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南窑的窑业生产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正是体现了一种包容性、开创性兼具的社会文化。”

 

  此前,景德镇唐代南窑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研究表明,南窑烧造始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但在南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出土标本和烧造技艺特色等诸多方面,仍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景德镇南窑遗址 瓷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