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党派声音

为有源头活水来——地方统战工作亮点纷呈

2014年11月05日 09:05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地方统战工作亮点纷呈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海  蓄满党外人才“蓄水池”

  本报记者 刘维涛

  倪闽景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最近刚刚履新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到任不久便收到市委统战部的通知,要脱产参加一个党外代表人士思想作风建设专题培训班。

  初来风景秀丽的上海市委党校,倪闽景并没有觉得此次培训班有何不同。但几场报告听下来,他受到了震撼:“授课老师层次之高前所未有,学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课程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

  市委常委轮番作报告,让培训班充满了“高大上”色彩。事实上,这个培训班只是上海市创新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中的一环。包括倪闽景在内,此次参加培训班的150多名学员,全部来自市委统战部的一份“小名单”。

  何谓“小名单”?得从一次调研说起。今年2月起,上海市委统战部会同组织部开展了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大调研,题目是“上海党外代表人士和党外优秀人才专项调研”。目的只有一个,发现一批党外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党外人才发掘、培养、举荐机制。

  上海历来是党外人才工作的重镇。八大民主党派,有两个在上海成立;党外人才辈出,现已是国家领导人的严隽琪、万钢、陈竺均来自上海;全市现有民主党派成员6.7万多人,稳居全国前列。但也遭遇同样的难题,突出表现在党外代表人士规模不大、来源不广、通道不畅、旗帜性人物不多等方面。

  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事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良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党外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上海市找到的路径是先摸清底数,扩大基数。

  课题组从全市抽调68人,组成8个调研工作小组。这些由“老统战”组成的精干小分队,深入全市55家单位展开工作,奋战5个多月,最终形成三份名单:即“大名单”“中名单”和“小名单”,分别为:43820人、12944人和793人,总人数近5.8万人。

  这是上海市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全市党外人才信息库。“多年来我们第一次把‘蓄水池’给蓄满了。党外人才,人在哪里,基本上搞清楚了。”市委统战部一位领导兴奋地说。

  在这近5.8万人中,有两份统计颇有意味:“体制外”人才21816人,“视野外”人才16711人。“体制外”的概念较好理解,“视野外”人才是指虽然在传统意义上的“体制内”,却并未进入组织视野的人才,比如一些中央在沪单位、外省市在沪单位等。

  从两个人数之和占总人数近2/3的规模来看,这两个“外”,无疑是此次摸底的重点,这也是新形势倒逼出来的工作思路:以前的党外人才,大多数分布在体制内,主要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里。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人才也经历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体制外”成为党外人才集中的地方。如果还把目光局限于体制内的存量,党外人才挖掘的渠道会越来越窄,很难有生动的局面。

  因此,突破体制界限、所有制约束和身份限制,把更多“体制外”纳入“视野内”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基调。于是,人民团体、统战团体和社会组织成了重要载体,一大批体制外优秀人才被“网罗”。比如,嘉定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多,那里的行业协会就推荐了1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蓝领”党外人才;市文联和社科联等文化类团体则挖掘出一大批独立演员、社科学者和青年领袖。

  这次调研还打破了部门和层级限制,一些在沪的体制内党外人才也首次被纳入视野,比如中海运集团就挖掘出数十名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等,充实了优秀党外人才库。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也在这次培训班上,他是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6年前,还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的他通过全市公开选拔,到了现在任上。这位学者型官员分管的,是上海市使用资金规模大、创新活跃程度高的电子信息产业。

  任政府实职带来的历练,让邵志清颇感骄傲:“更大舞台让我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当你参与的决策能提升产业能级,进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就会收获很强的成就感。”

  选人用人,前提是“选”,核心是“用”。名单有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人用起来,让名单“活起来”。按照上海市委统战部的思路,即五种安排:政治安排、实职安排、社会安排、荣誉安排和岗位成才。

  根据工作安排,“小名单”内的人员,将有一部分进入组织部门的局级后备干部库,而其余部分,也将形成“一人一册”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中名单”人选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将在其中遴选领军人物,落实培养方案,并适时做好政治安排和社会安排;“大名单”人选,则由推荐单位深入分析梳理,聚焦重点人物,制定长期工作方案,加强联系培养。

  “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扩大覆盖面,让统战工作接通‘源头活水’,呈现出大团结、大联合的生动局面。”上海市委统战部一位领导说。

        

  广东  格桑、雪莲花开南粤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广州西村,流花湖边。红墙黄瓦、古色古香的百年名校广雅中学里,来自新疆的迪力·亚尔江正和一众广州同学一起兴致高昂地打篮球,嘴里不时蹦出一两句娴熟的普通话:“投了投了。”“好球!”

  3年前离家乡万里之遥,刚刚来到完全陌生的广州时,迪力·亚尔江还心存困惑。不过,学校的照顾、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好,让他很快就融入了广州的生活——在广雅中学,吃的是专人烹制的清真饮食,住的是有空调的独立宿舍。每逢节日,总有老师相伴同庆:古尔邦节一同唱歌跳舞,除夕夜一起包饺子,中秋一块吃月饼……“班主任像父亲,不但在生活上照顾我们,还教会做人的道理;同学们像兄弟,3年朝夕相处,很多人成了‘铁哥们’。”他由衷地感慨:“广东,也像家一样温暖!”

  在广东感受到“家的温暖”的,远不止迪力·亚尔江一人。记者从广东省委统战部和省教育厅获悉,广东按照中央部署,从1995年开始招收西藏班学生,从2000年开始招收新疆高中班学生,从2010年、2011年开始招收西藏中职班、新疆中职班学生,截至2014年7月,累计已培养了毕业生10934人;目前在校学生6410人,占全国内地民族班学生总数的1/6,分布在珠三角9市和省属29所学校——成千上万朵绚丽的“格桑花”、娇媚的天山“雪莲”,在南粤大地的滋养下尽情绽放,成为民族团结交融、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美见证。

  广雅中学是广东首批开设内地少数民族高中班的学校之一,至今已经送走了11届的新疆班毕业生。“看着他们从当年刚来时年幼的娃娃,长成现在健壮的小伙子,真的很感慨。”学校新疆部主任杨东霞,把每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被亲切地称为“杨妈妈”。

  新疆、西藏的孩子来到广东,远离家乡,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亲友的关心,首先要迈过生活的坎。“确保内地民族班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管好。”这是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在肇庆调研内地民族班时提出的要求。为了让他们能快乐安稳地生活和学习,广东各级财政加大拨款力度,多数承办市民族班学生年生均拨款达到1万元,深圳、惠州市还超过1.3万元。所有民族班全部安排了相对独立的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配备了生活日常用品,提供热水器、空调、电话等;一些学校还根据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开设了清真食堂,并严格按照清真食品的管理规定加强管理。

  今年9月,次仁白珍已经进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的第五个年头。这名来自西藏的北大学生,常常回忆起在广东惠州市八中学习的那段时光。2010年7月,她和该校另外一名西藏班高中插班生王晓分别考入清华、北大。

  让西藏、新疆来的幼苗在广东茁壮成长,成人成才,是广东少数民族班的重要目标。“在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广东力争做到‘六个确保’。”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介绍,一是确保优质学位;二是确保管理到位;三是确保经费投入;四是确保教师数量和素质;五是确保学校建设;六是确保办学条件。

  精心浇灌花自开。广东民族班涌现出许多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75%的在校学生加入共青团。自2004年举办以来,广州市新疆班学生100%考上大学,深圳松岗中学、肇庆中学新疆班学生2013年本科录取率分别达99%、100%。

  今年“5·22”乌鲁木齐暴恐事件发生后,迪力·亚尔江跟本地同学一样感到愤慨:“这样残害无辜的行为,真是可恶至极!”“这些只是少数恐怖分子的极端行为,新疆各民族绝大多数是和睦相处的。”他的话让同学们很信服。

  在举办内地民族班的过程中,广东注重从地方党政领导、承办学校校长、班主任和各民族学生四个层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民族团结的办学方向。“把办好两班作为确保新疆、西藏地区稳定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的重要措施和政治任务来抓。”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表示。

  为此,各学校坚持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通过开设德育课,举办图片展、专题报告、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牢固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内地民族班已成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新疆和西藏发展的坚强阵地,成为宣传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

编辑:杨雅婷

01 02

关键词:党外 统战部 广东 新疆 地方统战 工作 亮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