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最差时期”更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014年11月14日 16:01 | 作者:谭浩俊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据报道,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部分,国家层面正在酝酿相关政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加强监管,保证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站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目前是国企改革的“最差时期”。因为,不少国企效益都处于低谷,甚至由盈利变成了亏损,企业净资产减值很多。如果采用增资扩股或股权转让的方式,所能吸引的其他所有制资本或股权溢价,都较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存在很大的差距。

  中央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更需要防止“最差时期”的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中央企业中资源型企业较多,而资源型企业目前大多处于比较困难或低迷的状态,效益下降或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如果现在就改,很难改出应有的“价值”来,出现“灰色地带”、“黑色地带”的空间也更大。譬如以亏损为借口,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人为压低资产价格,人为下调转让价格等。前些年山西等地的煤炭企业改革,这类现象就比较严重。对资源型企业来说,虽然现在的经营状况不佳,效益不好,但不代表资产价值不高。如何克服暂时效益不好带来的资产贬值,是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然,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就很难解决,且极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中央企业中垄断企业很多,尽管这些垄断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也出现效益下降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效益提升空间。在产权转让、推进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前瞻性地对资产价格进行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原则上讲,这些资产都必须有一定幅度的增值,必须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转让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而不能搞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尤其不能单纯站在目前效益下滑的角度分析,人为以效益下滑为由降低资产价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改革的速度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改革而不顾一切地抢速度、争时间,避免“最差时期”动作过快而造成国有资产“效益性流失”。

  其次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虽然现行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如何防止出现“灰色地带”、“黑色地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资产评估,留给评估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很大,且不少评估机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公信力,随意性很强,受人为干扰的空间太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把好评估报告的核准关,对明显存在低评的评估报告,不仅要责令评估机构重新评估,而且要视情节轻重,追究评估机构和执业会计师的责任。

  再者,要科学选择好战略投资人和合作者。在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的选择上,必须严格把关,择优选择,尽可能不选择单纯的资本炒作者。即便选择这样的投资者,也要与实体投资者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企业的实体运作和资本运作能力。尤其在推行员工持股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内部人控制、内幕交易、低价持股等方面的问题,避免国企改革再度成为少数人的福利。

  如果不改革,体制性流失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国企经营者以资产流失换取个人腐败利益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但是,改革必须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放在突出位置,设置防线,确保资产不流失或少流失。

 

 

编辑:罗韦

关键词:国有资产 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