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啸宇:为教育 不计小利

2014年12月10日 11:13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王啸宇希望,在欧洲国家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结合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国际选修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注重满足学生差异培养,给予学生多元化的选择,提升中国孩子的创新力。

 

B20141210003-zx11

2012年,新同文获得真格基金投资,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成为新同文联合创始人。图为新同文总裁王啸宇(左)和徐小平在一起。

 

  每一个孩子生来就与众不同

 

  推广集结国内教育专家、一线特级教师编撰的国际选修教材,是新同文总裁王啸宇近十年来不遗余力在推动的一件事情。从事中外合作办学十几年,37岁的他仿佛找到了新的兴奋点,逢人就要分享他的国际教育理念以及推广课程体系的想法。

 

  “我并没想着靠这套教材盈利。”王啸宇自有他的“营生”,十年前,刚从大不列颠岛归来的他赶上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那时的中国,充满了生命力,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滚滚向前,人们乐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尝试新鲜事物;而当时适逢英国新一届政府削减教育支出,英国很多高校招生率下降,转而把目光转向了发展中的中国,王啸宇有幸成为第一批投身中英合作办学的人。

 

  “太多的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出去接受国外教育,我积累了第一桶金。”1977年出生的王啸宇,自认为在国内上学的时候并不是大人眼中传统的“好学生”,“为了考试,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而我并不擅长。”上个世纪90年代末,王啸宇选择了留学英国。

 

  入学不久,老师布置了一篇论文“论英国是否应该加入欧元区”,王啸宇封尘已久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他花了将近3周的时间组建了小组,并带领组员去采访专家、学者,蹲守图书馆,最终出炉了一份全班最高学术水平的论文。

 

  这件事情让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也让他开始审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国外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分析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则多注重单纯的记忆知识点。如果问及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时间,大多数中国学生都能对答如流,但是一旦有让他们分析战争带给这个国家的影响,或者假设战争没有爆发结果会如何这样的课题,没有几个人能答上来。这就是区别。”

 

  王啸宇曾陪朋友参加过一次家长会,老师的一番话让他思忖良久,老师说,你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好,如果上课的时候能把手背在身后,就更好了。

 

  “这件事值得探讨,每一个孩子生来就与众不同,每一个人的强项不同,每个人在问题上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

 

  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父亲,王啸宇对中国教育的改革非常着急,“我们天天喊改革,现在考试制度正在改,但是下一步怎么办?任何教育改革如果不能突破课程体系,一切都是空谈。”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

 

  2012年,王啸宇和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王强组成新一代“中国合伙人”,希望共同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事业的开展。王啸宇认为,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应以教材、课程改革为先。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谋划开发一套高中国际综合选修课程。此后,新同文国际课程研究中心联合英国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经过两年的论证、研讨,首批课程体系开发出了3+2课程结构,包括三门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和两门延展类课程(商科和创新创业课程)。

 

  谈起做这套教材的初衷,王啸宇说,“我曾深度参与英国教改,他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孩子的创新和创造力,这让我经常冒冷汗,如果欧洲国家按照这个教学理念培养学生,那我相信,很快,英国又会回到一流世界强国之林,因为少年强,则国强。”他告诉记者,既然世界上已经有了这么出色的教育体系,我们为何不引进,进行二次开发,使其适应我国的人文氛围以及教育理念,“按照这种体系来培养人才,孩子们对于学习以及知识的兴趣将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会让孩子们在自己擅长以及有兴趣的领域深刻钻研。”

 

  在王啸宇的设想中,高中生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老师教课的时候不再过多强调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去研究如何抑制癌细胞的扩散或者克隆技术,即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而非将知识固化在学生脑子里。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源源不断的动力。”王啸宇说。

 

  10月27日,新同文在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召开了选修课程启动仪式,首都教育媒体济济一堂,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受邀出席。王本中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书记、校长,他在实验中学实施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曾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课改提供了借鉴。

 

  “目前,中国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公立学校管评办一体都是政府,学校缺乏自主权;另一方面,高考制度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用‘讲练考’这种死板的形式追求高分,学生不太可能学会独立思考,因为教育培养导向和刚性考试定式较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很少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信息引导。在这种教育生态环境下,影响了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狭小。”多年前,王本中曾撰文发表《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的论断,当天在会上他再次郑重提出:将国内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和发达国家更重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办教育,这是个迫切的问题。

 

  “这套课程方案给予选修课更多空间,给与学校课程建设更大的自主权。它将中英高中课程有机融合,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要求,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在发布会上,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给以充分肯定。

 

  两位老教育专家的发言,让王啸宇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事可做,值得做。”

 

  紧接着,王啸宇发动了对两万名家长的调查问卷。“一切计划要基于市场需求。”

 

  每个人为国家推动一小步,最终就会汇积成一大步

 

  “教育上的改变牵动整个国家的改变,国际竞争如此激烈,我们的教育不得不改变,这个时候,我们有一点梦想和行动力的人都希望为这个国家做点贡献。”王啸宇颇具人文理想,他说这是70后的特质,出去转悠了一圈,更让他坚信,只有自己的国家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人才有创新能力,中国人才能在世界上受到更多的尊敬。

 

  他曾经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位同伴看到一群小学生从身旁经过,抢先开门让他们先行,但自始至终,这些带着厚眼镜片的小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说谢谢。“这可能是一个极端个例,但给我触动很大,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个个都能考高分,但基本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却极差,我们怎么在国际上赢得尊重。”在国外读书的时候,王啸宇反复通读《资治通鉴》,他得出的结论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国家昌盛,个人才有希望。”

 

  王啸宇坦言,开发这套教材的投入,远远超出之前预期,大部分靠其他业务的收益填补,但他认为值得。“如果能触动中国教育的变革,利国利民利未来何乐而不为?”

 

  在“入伙”徐小平和王强的合作时,三人曾发布了一则“星期日宣言”,王啸宇拿出ipad,一字一句念给记者:“创新首先就是突破体制,且绝不是被谁所赋予的甚至授予的,一定是通过创业者的孜孜不倦以及甚至比政府更深刻的创新创业的思考与行动换来的。有理想的人,绝不是就这么几个,而是千千万万,每个人为国家推动一小步,最终就会汇积成一大步。从时代的角度来说,个人的成败荣辱早已不是事,为国家培养和积累人才,无论你做什么,怎么做,都是成功!”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奔赴海外留学,记者也表达了担忧:“我们送出去的很多都是精英,到最后能有几个回来呢?”王啸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念了两句宋词:“空恁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他说这是他在留学期间最常念诵的几句词,“不用担心,我们心里有‘根’。我相信,只要有中国心的人,只要是真正的精英迟早都会回来。”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教育 创新 培养 王啸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