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全国政协“一号文件”助推南水北调工程上马

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了丹江水,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终得实现

2014年12月30日 08:49 | 作者:段启明 李将辉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清澈丹江水 润泽千万家

  ——全国政协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事

  水道绵延,宛如巨龙;千里迢迢,不舍昼夜。12月12日,清冽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首汩汩流出,一路逶迤北上。过长渠、钻涵洞、穿黄河、跨铁道,从南方秀美的山岭来到广阔的华北平原,12月27日上午抵达北京团城湖明渠。至此,4省市、19个大中城市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了丹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终得实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顺利通水,凝结着20余万建设大军艰苦奋战、40余万移民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同时,也凝集着全国各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心血。翻开近年来全国政协《国是建言》、《可持续发展建言集》、《把握人民的意愿——全国政协提案及办理复文选》等文献,查找历届全国政协提案,有关南水北调的提案240余件、调研报告和发言有百余份,参与的政协委员人数多达千余人次。在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工程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人民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高度关注,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不该上?何时上?全国政协“一号文件”助推南水北调工程上马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

  南水北调工程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论证过程,这么宏大的工程该不该上?何时上?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全国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位置超脱、视野宽阔等特点和优势,广集民智,深入调研,客观及时地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异议和反对意见中汲取合理内容,完善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助推工程尽早上马,成为当时人民政协的重点工作之一。

  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同志介绍, “上个世纪末,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连续严重干旱,使北方地区缺水形势进一步加剧,粮食减产10-20%,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尤其是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北京实行居民定额用水,天津、济南等华北与山东半岛许多城市被迫采取限时限量供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同时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和农村供水系统抗旱能力的脆弱性。业内领导、水利专家、全国政协相关领域委员就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始多次论证、呼吁。在此背景下,1998年,刚成立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把南水北调作为重点调研课题。”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大量分析研究后形成了《关于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研报告指出:“我国水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仅占7.2%,北方面临水危机的挑战”。报告明确提出应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并抓好江河治理、农业节水、水环境建设、水源拓展、工矿企业节水治污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工程建设。

  调研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如果说在上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尚且只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长远蓝图,到了21世纪,黄淮海流域严重缺水的现实,已经让南水北调变得迫在眉睫。

  2000年12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委员,兵分两路,沿计划中的东线、中线实地考察调研,足迹遍及五省二市,对南水北调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优化施工方案、调整水资源使用和水价政策、妥善处理各方利益等建议。

  “南水北调,耽误不得,也耽误不起了!”委员们的大声疾呼赢得了各方关注。

  在2001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就“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议”第一个作大会发言。南水北调成为当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中的热点。

  2001年3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第29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议》,并以全国政协2001年1号文件的形式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议受到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国家计委、水利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吸收有关建议。这份沉甸甸的建议有力地助推了工程筹备进程。

  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27日,凝聚着新中国几代人心血和智慧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几代中华儿女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怎么建?水质如何保证?持续跟踪推动  打造清水走廊

  早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伊始,中央就吸纳全国政协提出的建议,确立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的原则,这成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以及运行调度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如何把“三先三后”的重要原则落到实处,规划建设好这一重大民生工程,面临着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工程建设开始,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全国政协领导非常关心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多次批示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开展跟踪调研,深入实地,调研分析,提出建议,持续推动。

  2004年5月底至6月初,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障专题调研组,赴湖北、陕西、河南三省,实地考察水源地水土流失和生态治理等情况,形成了《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障问题的建议》,提出在水源区尽早实行生态补偿,推动建立保障水源安全的长效机制;在水源区对国家现行的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保持和治理等政策进行"打包捆绑",发挥政策的综合效用;探索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对口援建办法,鼓励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技术、人才与库区优势资源相结合,真正实现“调受两利、南北双赢”等对策。这些建议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重视和采纳,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2006年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先后投入100多亿元用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使得库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2006年11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专题调研组,沿输水干线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提交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保证的调研报告》,提出应加快截污导流等骨干工程的审批和建设进度、尽快落实各类防污治污补助资金、研究推广先进治污技术、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和实行水质监测定期公报等建议。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回良玉副总理对此件都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处落实,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果。

  2007年4月,已是七十高龄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又带领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障专题调研组,深入丹江口水库干、支流腹地,上垃圾处理场,进污水处理中心,看企业排污设施。许多委员已是多次到同一个地方,但他们的热情和责任并没有因这次找“臭”寻“污”而减退。经过十多天的调研,委员们发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较重,如水库总磷、总氮浓度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调研组形成了《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障的调研报告》,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应加快编制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抓紧在水源区开展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等意见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视和批示,指出请南水北调办并中线工程沿线各省参考、研究,保证中线调水水质任务重大而艰巨,要自始至终高度重视。

  2011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率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部分委员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调研组,赴陕西、湖北、河南三省的水源区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证”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指出,由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多为欠发展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人民群众致富要求强烈,水源地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突出,水质呈局部恶化趋势,水资源保护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扭转。调研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批示。

  2013年5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率领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先后到河南、湖北考察丹江口水源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并与该调水地区环境保护和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展开讨论。视察团建议要把实现保护水质、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的多赢目标作为基本准则,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长效机制,推进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打好生态牌、特色牌和精品名牌这三张牌,走绿色发展之路。

  ……

  在工程建设细节上,也体现了全国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智慧。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线1246公里, 用明渠好还是管道好?对于一项绵延千里、惠泽百年的特大调水工程来说,必须权衡利弊,慎重抉择。人资环委经过调研认为,城市供水采用明渠输水,虽有水量大、能自流、施工简单等优点,但存在着易污染、损耗大、难管理,还要占用沿线大量土地、动迁大量人口等缺点。形成报送的《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宜采用管道输水方式的建议》提出中线工程宜采用先管后渠、逐步扩大的输水方式。这份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现在,中线一期工程局部采纳了建议的方案。

  对这个特大调水世纪工程,除了人资环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以及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政协委员等都以不同形式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言献策;水源地沿线陕西、湖北、河南等省政协;十堰、南阳等市县各级政协均围绕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库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大量的建议、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如何管?怎样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

  着眼长远建言,统筹输水区受水区经济协调发展

  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首任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经历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但面对采访,他并未过多提起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复杂和艰辛,而更多的谈到了未来:

  “水质总体良好并不是处处良好,当前达标也并不意味着长期达标。一朝污染易,治理百年难。一旦丹江口水库被污染,治理将极其困难。必须汲取太湖、滇池污染治理的教训,采取标本兼治、立足长远、扶持与限制相结合、调水区与受水区相协调、经济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相统一的方式,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如何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这不仅仅是张基尧的担忧,也是全国政协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着力点。

  2014年7月10日,由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问题,彰显了全国政协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高度关注。

  委员们认为,对水质保护、后期运行管理等面临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移民问题。他动情地说,“为了中线工程的建设,库区移民含泪舍弃了他们赖以养家的果园、忍痛卖掉了他们借以糊口的渔船,亲手拆除了用以谋生的厂房,为国家舍小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康。为了解决移民问题,不是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就能解决,也不是光给点钱、盖个房子、给点耕地就一劳永逸,库区移民群众搬出,只是迈出第一步,要真正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搬走并不意味着移民工作已经结束,只有实现库区移民的发展和致富,才能保证中线工程的通水成功和后续的运行。”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全国政协委员刘炳江建议转变区域发展模式维护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尽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中央财政支持政策。落实对口支援的各项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李长安则建议在受水区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以横向转移支付形式给予水源地生态建设补偿,补偿额度以国家给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额度为标准,专项用于水源地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

  作为长期从事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的国家林业局前副局长,全国政协常委印红建议,保护中线水源地水质,既要在水污染的环境治理上做好减法,更要在水源涵养的生态保护培育上做好加法,优化调整生态补偿政策,深化完善公平正义的生态建设治理秩序。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建议,要强化饮水思源教育,狠抓节约用水。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树立节水才是最好感恩的理念,量水而行调结构,促进高效节水,建立合理水价机制,管住无序用水,严控地下水超采,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圆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正在给北方大地带来新的生机。

  工程运行在继续,政协委员的关注也将继续……

编辑:杨雅婷

关键词:南水北调 工程 全国政协 调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