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政协委员: 老有所养 不是口号

2015年01月25日 16:0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5日讯  “我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长在北京,我爱北京。我妈今年85了,我今天来的时候,她嘱咐了我半天。”北京市政协委员苏钢在小组讨论中,动情的说。

  “养老问题是个大问题,需要踏踏实实的考虑、完善和实施。”北京市政协委员任学良对记者说:“老有所养,不是口号,而应该真正落到实处。”

  养老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2013年年底,北京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达到27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约有9万张,护理人员约有5500名。” 任学良说:“按照1个护理员对应4名老人的比例来算,到2020年,北京机构养老床位会达到16万张,北京至少需要4万名机构护理人员。”

  但事实上,“真正受过正规训练的护理人员有多少呢?” 任学良说:“据统计,2014年,北京市向外输出的养老护理毕业生不足300人,北京市目前只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三所学校设有养老护理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配套的实践基地也跟不上。养老服务与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这也就是说,除了数量上缺口大,目前,养老护理员也没有形成职业化的专业队伍,并缺乏组织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模式。而且,从业者往往年龄偏大,以四五十岁居多;受教育程度有限,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照护老人工作时间长,既脏又累,收入和社会认同感也较低,这造成很多养老护理员更换工作,人员不断流失。” 任学良说:“由于没有建立职业化体系,社会对养老护理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将养老护理视为家政服务,不管是政府、学校、社会均未将养老护理真正重视起来,也导致了对养老护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认知度低,进而对养老护理人才和教育重视不够。”

  因此,我认为“老年服务与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应当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以普通高等教育、短期培训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式的结构,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作为核心。” 任学良说:“可以建立以国家级医学院校为中心的1+X培训模式。通过政府牵头,联合职业院校、养老机构组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师资培训培养基地或培训学院,试点先行,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产学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升师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师资队伍孵化。

  此外,要明确“养老护理员不同于家政保姆,其服务对象是失能与半失能的老人,服务内容是医学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应多条腿走路。” 任学良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养老护理员职业鉴定培训。针对养老机构基层护理人员的岗位需求,经过专业化培训,经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并可适当颁发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养老管理也是一门科学

  “60岁到70岁的老人,和70岁到80岁的老人,其养老模式不尽相同。”苏钢委员表示:“养老管理也是一门科学,从活力养老到照顾养老,不同养老阶段的重点也不一样,这需要认真调查和落实。”

  因此,在培养养老人才,为养老事业提供人力保障的同时,规划养老产业,利用京郊农村闲置宅基地和空置建筑为养老物业规划建设基础也为政协委员所关注。

  岳鸿声委员表示:“近十年来,为改善北京地区生态环境,市及各郊区县两级政府陆续开发建设了多处郊野公园和园林景观带,由于开发建设的需要,不少原居住人群迁至城乡新村,景区内外留下了许多闲置宅基地和地上附属建筑。”

  “将这些闲置资源统一规划利用,按照统一的宜居、宜养标准改造建设,既可以在完全不占用农耕地的前提下,解决养老产业用地问题,也可以大大降低开发建设成本。” 岳鸿声委员表示:“采用专、企、农三结合的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模式。将用于建设养老物业的农村宅基地,采用专业机构托管、投资企业控股、租用(或入股)等驻地村镇闲置宅基地的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新型养老模式,增加农民闲置土地收益,不仅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社会就业机会,也能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和京郊农村城镇化建设创造市场条件。”(付裕)

 

 

编辑:罗韦

关键词:养老 护理 政协委员 北京 老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