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六百岁嘉峪关保护工程推进 使用PS材料加固土遗址

2015年02月10日 08:31 | 作者:宋喜群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宋喜群

 

  嘉峪关,为甘肃省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游览嘉峪关关城的游客,会看到一些奇特的现象,有些黄土夯筑的城墙上挂着输液管,插着针头,像人治病一样“输液”。原来,这是一种保护维修技术,将一种文物保护中加固土遗址的专利材料——“PS材料”(一种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滴注渗透到墙体表层黄土中,对夯土表层进行加固,提高墙体抗风蚀、雨蚀能力,从而有效地保护墙体。

 

  “垂暮老者”成“英武将士”

 

  嘉峪关由关城、长城、墩台、壕堑等共同组成,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建成后曾于清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四十年、咸丰三年进行过三次局部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又对关城进行了几次局部维修。但西北地区风沙大、日照强的气候并未善待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的古建筑、城墙和长城墙体及墩台常年受风蚀、雨淋、冻融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出现古建筑油饰地仗开裂脱落,油饰彩画起甲脱落,木构件开裂、糟朽,城墙开裂、夯土表面风化、墙基夯土坍塌等安全隐患。长城依旧,但雄风衰减。

 

  201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其列为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工程分为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维修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及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三大项目,估算总投资15.97亿元。

 

  经过三年的保护维修,现如今,展现“西瞳绝塞八千里,东瞰雄关百二重”壮阔景象的嘉峪关关城,不再是一个业已600多岁的“垂暮老者”,而是筋骨健硕、容颜一新的“英武将士”。关城内22座木结构建筑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和材料,对屋面瓦件、苫背、望板、木构件进行整修加固,残破严重的柱体重做地仗油饰,并对彩画进行了清洗、加固、补全和重绘。同时,对危及墙体安全的诸多病害问题,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把脉问诊”,量身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进行治理,达到标本兼治效果,重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的历史风貌。此外,还安装了安全技术防范、消防、防雷系统设施等,对关城的保护管理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改善提升。

 

  “修旧如旧”需科技支撑

 

  “在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维修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原材料、原结构、原做法、原工艺的原则开展保护维修,确保修复后能够修旧如旧。”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张斌介绍说,“比如,维修过程中,在材料选用方面,选用的土质是和原始墙体土质一致的黄土,经过一段时间的焖制熟化后,采用传统夯杵夯打工艺,提高夯实系数和夯土的密实度,保障夯土墙体的坚固性。青砖海墁地面时则采用经过熬制糯米汁加白灰膏拌成的糯米灰进行铺砌。古建筑油饰彩绘时采用面粉、猪血、桐油、砖灰、麻丝等传统材料进行地仗制作。”

 

  尽管在勘察设计阶段,针对墙体存在的各种病害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查找病因,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但进行保护维修施工时,新发现的墙体内部结构问题,却是没有预料到的。“当把裂隙较大且向外空鼓严重的墙体打开后,我们发现内城墙体6米以上,墙心竟然回填的是砂石土,没有夯筑,土体疏松。当外部空鼓的土坯拆除后,内部砂石土随之向外坍塌。”张斌说:“在长城墙体的构筑方式中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结构,资料中也没有记载,如果目前不进行保护维修,外部土坯墙的裂隙和空鼓病害没有治理,遇到轻微的地震或暴雨天,雨水从裂隙较大且向外空鼓严重的墙体处灌入,后果将不可想象。为此,我们按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跟踪动态设计原则,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细致的勘察,计算墙体顶部的荷载,制定切实有效的深化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国内权威专家进行现场查看,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并对深化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确保维修工程质量。”

 

  截至目前,计划总投资3.7亿元的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关城木结构建筑修缮、油饰彩画重绘、西罗城保护维修、关城安全技术防范工程、长城第一墩文物本体保护防洪等5项已全面完工,防雷、消防等两项工程已接近尾声,墙体保护及防渗排水工程已完成85%、长城第一墩崖锚固二期工程已完成70%,夯土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分四期已逐步展开,其中一期、二期工程进入全面实施过程,三期工程于3月开始实施,四期工程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招标实施。

 

  总体规划助系统保护

 

  提高嘉峪关长城景区的吸引力,改善遗产周边环境,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遗产公园)于2013年2月启动建设,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游客中心主体及附属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入口工程、旅游新村及景区道路供暖工程、景观设施供暖工程、导览标识小品雕塑工程五项,概算投资11.47亿元。嘉峪关文物景区管委会文保部副主任燕群介绍说:“文化遗产公园已完成8个子项目的招标工作,有6个项目开工在建。目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我们尽可能地把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长城所依附的戈壁荒漠等自然环境,是长城本身的衬托,我们规划建设的游客中心,露出地面的部分有树木的遮挡,站在关城上,几乎是看不到的,人们还可以尽情欣赏茫茫戈壁的苍凉与壮美。”

 

  与此同时,为加强对长城长期的监测保护,建立健全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自2012年11月起,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数据传输系统,建设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并投入使用。通过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内容,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促进“万里长城—嘉峪关”保护管理由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小各种风险因素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危害。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重要一项,不单是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也是对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软件和硬件的双重提升,可以更好地与周边旅游景区进行联动,提升该地区的文化旅游水平。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嘉峪关 保护工程 推进 遗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