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政协协商开新篇——2014年度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扫描

2015年02月25日 10:24 | 作者:刘维涛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政协协商开新篇——2014年度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扫描

  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常委会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大考。政协全会开幕式上,俞正声主席将代表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并请全体委员审议。

  过去的这个工作年度,每隔一周的周四,俞正声大都会坐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主持一场座谈会。

  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会议形式——它的议题大都提前确定,并已列入全国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它通常由全国政协各专委会和民主党派中央共同举办,为了把会议筹备好,它们要提前作扎实的调研;它的与会人员体现了广泛性,党外人士经常占到70%左右,还有与议题相关的国务院部委负责人参与;它的气氛热烈而有序,各有关方面充分表达意见,时有争论甚至交锋;甚至它的会场都很讲究,椭圆形的桌子,让每个与会者都感受到平等。

  会议的名字叫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自2013年10月22日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起,全国政协便开辟了一个新的协商阵地。

  2014年全年,全国政协共举行1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近400位委员参与其中,政协协商的密度与实效因之大幅度提升,从而奠定了新一届全国政协的履职新格局与新常态。

  务实的议题 靠谱的设计

  2014年10月30日的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是“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没错,就是这个看似很“小”的题目,登上了全国层面的协商平台。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选题思路。水泥窑看似小事,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宏观话题紧密相连,以此为突破口,对探索如何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怎样处理固体垃圾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意义。

  从座谈会选题看,“小题目作大文章”的特征明显,大多是些切口小的重大关键性课题和战略课题。以小切口切入,可以避免因话题太大而让协商虚化,对于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尤其是一些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比如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环境优化、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建筑工人工伤维权,等等。因为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而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协商意见被充分吸纳,完善了相关法规政策,推动了问题解决。

  正如俞正声主席所强调的,要善于从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真正把它研究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盘点一年来的议题,还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依法治国战略的明晰,越来越多的政治法律类议题,出现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打破了一开始以经济类问题为主的格局,选题视野更加开阔。如“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等。

  因为鲜明的问题导向,让双周协商座谈会不回避问题。迄今为止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中,很多都是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比如去年的“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发展特高压输电,优化电力布局”,还有此前的建筑产业化、城市大气污染、维护职工权益等。这些课题,要么是公众普遍关心却推行效果不明显的领域,要么是新兴行业发展态势不明朗,要么是利益冲突明显的重大问题。

  显然,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领域的探索与积累,让它能够轻松驾驭这样关注度高、争议大的命题,并能在众说纷纭中寻求共识与答案。

  当然,能不能说很重要,说了管不管用更重要。一个好的民主设计,必须考虑利益诉求与意见的落地问题。政协没有决策权也没有行政权,批量的意见建议如何为决策助力?双周协商座谈会至少设计了以下环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作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国家部委与职能部门全程参与讨论,还有最终的会议记录会被整理成信息专报递交决策层。

  事实也证明,作为会议的成果,多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相关建议已被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纳。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去年4月参加了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呼吁取消赛事审批,让市场主体自由投资赛事。到了去年9月,传来好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决定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

  开放的会议 充分的协商

  去年1月9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会场成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核电与清洁能源。

  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核电安全的争论,我们应该怎样安全有序地发展核电?业内观点莫衷一是,挺派与反派各执一词,零散的争论并未达成共识,源于双方没有像样的对话,由于掌握信息不全,很多观点都是情绪宣泄,于高层决策和公共理性并无太大助益。

  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恰恰提供了对话的平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规模在20人左右,人员构成方面,有政府官员、企业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还包括就议题进行过专题调研的民主党派负责人——有关议题的各个环节的利益代表在场,顶尖的专家学者在场,决定了这样一场座谈会,协商和资政的意味都很浓厚。

  正如这场核电的争论。何祚庥院士的发言指向核电站技术的安全性能,几位在场专家针锋相对,你来我往,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交锋。激烈处,会议主持人、俞正声主席笑着维持纪律:“我们是只交锋,不争吵。”

  自双周协商座谈会启动以后,俞正声每两周都要在政协礼堂主持一场这样的高强度会议,他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恰与会议的协商性质契合,让会议进行得流畅而高效。大部分时间,俞正声都在认真倾听,但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插话,或问细节或表达观点,而这样的插话往往会起到调节会场气氛、将讨论深化的效果。

  之所以有热烈的气氛,还与会议的议程设置相关。一般会议开场会宣布规则,如可以打断、可以质疑、不准念稿,还有注意发言时间等。由于时间短,委员们的发言都直奔主题,全是“干货”,而不是念干巴巴的讲稿。

  如此开放的会议,与本届全国政协的工作理念密切相关。去年两会首日,俞正声主席在代表政协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政协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重提历史上“神仙会”的“三不”方针,既是对优良民主传统的接续和继承,也体现了本届全国政协在新形势下探索推进协商民主的决心和担当。

  “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着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的新要求,在继承中创新,综合运用各种协商民主形式,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协商民主形式。”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李君如曾高度评价这种会议形式。

  政协原来有句老话叫“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常态化履职平台缺失,让政协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开启,无疑让协商密集起来,也让委员发挥主体作用多了一个平台。

  有人做过一个测算,按一年20次左右双周协商座谈会、一次20人左右参与粗略计算,每年将有400位左右政协委员通过这个渠道发声履职。而一届全国政协5年,这个数字便是近2000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政协委员将有机会参与其中。

  政治协商制度的效能,被进一步激活了。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礼堂 履职新格局与新常态

更多

更多